吃團圓飯的寓意著團團圓圓、吉祥美滿,象征著一家人的團聚和其樂融融。團圓飯又叫做年晚飯、團年飯,是年尾對于中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早在漢朝,我國的人民就有吃團圓飯的習俗。那么團圓飯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呢?
團圓飯的寓意和象征
據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除“疫癆之鬼”,這是除夕的由來。除夕夜,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夜達旦不眠為守歲。古代人吃年夜飯時,桌上放一個燒的很旺的火爐,全家人圍著火爐吃年夜飯,因此也叫“圍爐”,不是日子過得紅火興旺。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因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過年才能團聚在一起,所以特別重視除夕的團圓。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團圓飯是由三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飯”字看似是團圓飯最中心的一個字,其實不是,“團圓”才是這三個字最中心含義,人們通常在一年的一個日子里聚集在家里,其樂融融地坐下吃飯。相比普通的一頓飯相比。這頓飯是一年中最有代表性,最能拉攏人心的一頓飯。固稱團圓飯。
團圓飯又稱年夜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
熱熱鬧鬧的春節最為期盼和重要的莫過于那頓合家團圓的年夜飯。在鞭炮聲中,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辭舊迎新,也是每一個游子回家的期盼。
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 。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團年飯一般是在除夕晚上,家人都團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吃了。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舊時,由于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量和內容要求較高,飯菜要盡可能豐富,一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
關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于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么不易得來的日子!
1、年夜飯
除夕節日在我國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還有著為節日增加節日氣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