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回溫快,更早入春,發生倒春寒的時間早,而北方常在4月以后才發生倒春寒。季后期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倒春寒通常發生在3月初至4月底,時間跨度達兩個月之久。
倒春寒是怎么來的
通常,人們將進入2月末3月初作為春天的開始。春季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春季的氣溫日夜溫差較大;二是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較多。在氣象學中,“倒春寒”最早來源于農業,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氣候學所說的侯(5天為一侯)平均氣溫超過10℃以后,由于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下降較快,持續時間長達1—2個星期以上的那種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圍地區農作物受凍害的天氣現象或天氣過程。“倒春寒”發生時,可使正處于返青或拔節生長階段的冬小麥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可使已經播種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農作物出現爛種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氣候多變。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氣。此時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對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極易造成不利影響。,已經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凍死。
倒春寒主要是由長期陰雨天氣或冷空氣頻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氣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等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則認為是嚴重的倒春寒天氣,可以給農業生產造成危害,特別是前期氣溫比常年偏高而后期氣溫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嚴重。簡單來說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氣回暖的過程中,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因而對作物造成危害,這種“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氣稱為倒春寒。
倒春寒主要是指在每年春季(3月-5月)我國氣溫普遍回升的背景下,受北方頻繁南下冷空氣或者南方持續陰雨的影響,平均氣溫下降至比常年同期偏低,且持續一段時間的一種天氣現象。至于氣溫下降到什么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各地標準略有不同。對于北方地區,倒春寒意味著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驟降;而對于南方地區,通常和低溫陰雨相聯系。
農業氣象試驗指出,日平均氣溫≤12℃,維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長。如果降溫伴隨著陰雨,危害就更大,這是比較公認的指標。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
①日平均氣溫≤10~12℃,維持3~4天或以上;
②日平均氣溫≤15℃,每天日照≤2小時,維持7天或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天氣氣候條件有差異,受害對象也不同,所以氣象災害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倒春寒,指初春(北半球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
對于“倒春寒”使人體產生的不適,特別是對于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老人,其預防方法:一是當氣溫驟降時注意添衣保暖,特別要注意手、口、鼻部位的保暖;二是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三是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四是“倒春寒”期間多食些大蒜、洋蔥、芹菜等食物。
冬天過后,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倒春寒”。
體質虛弱者和免疫力不佳的人要注意以下五點:
一要適當“春捂”,不要因為氣溫暫時升高就馬上脫掉冬裝,早晚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
二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且易于消化的雞、鴨、瘦肉、蛋類、蔬菜、水果等。
三要保證室內及時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四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體更好地進行調節,適應春季多變的氣候。
五要多喝水,這樣不僅有利于保持血流暢通,而且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