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清明倒春寒怎么辦
一、清明倒春寒災前預防
1、適當推遲蔬菜播種育苗。
2、提早做好防寒保溫準備(保溫用棚膜、草簾和無紡布、電加溫線、白熾燈等增溫保溫補光材料。
3、及時疏通溝渠,避免田間積水。
4、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5、根據天氣預報,倒春寒危害嚴重的,要準備種子、化肥、農藥等救災物資。
二、清明倒春寒災時救助
1、育苗棚內苗床鋪設電加熱線,并接通電源進行增溫育苗;采用大棚膜、小拱棚膜等覆蓋保溫。
2、如果降雨量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避免漬害。
三、清明倒春寒災后補救
1、抓緊清理溝渠,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地下水位。
2、倒春寒過后搶“冷尾暖頭”抓緊播種育苗或大田移栽。
3、對受災嚴重田塊,要及時進行補播或改種其他作物,尤其是育苗棚內爛種、爛芽嚴重的要抓緊補播或改播。
4、及時追施一次薄肥,或噴施磷酸二氫鉀、動力_等葉面肥,促進植株盡快恢復生長。
5、及時清潔田園,加強病害防治,避免病害加重和蔓延。
6、加強日常管理,提高秧苗素質、促進植株健壯生長發育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并受其影響,因此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與古人對于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征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后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寒食節也相隨而至。現在,有些人把寒食與清明混為一談,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兩者一個是農耕節氣,一個是民俗節日,本來就不是一碼事。清明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歷四月四、五日前后。寒食是一個民俗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寧被燒死山西介休的綿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兩者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典故民俗,本是兩碼事;但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稱的說法。
一是毫無關聯階段。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煙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二是相互交融階段。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于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第三,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項目。這一時期,“寒食”名稱盡管在一些文獻、方志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清明節的產生,是借用了寒食節的節期,寒食僅先于清明一兩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這種借用的文化基礎是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積淀下來的對年節節期的習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