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wǎng) > 民俗百科 > 民俗風(fēng)俗 >

          夏至吃面條的由來

          | 梓炫

          夏至吃面條的由來

          夏至吃面的習(xí)俗由來已久。據(jù)民俗專家介紹,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jīng)有了祭神儀式,民間百姓在這一天吃夏至面。夏至吃面,在北方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夏至?xí)r,新麥已經(jīng)登場,所以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悶熱的天氣來碗過水面條,再配上爽口小菜,既增食欲又解暑。

          雖夏至沒有假日,但民間“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卻盛傳至今。夏至吃面,一般指的是面條,意用面(條)之長比喻夏至之長晝。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肉絲面、油渣面、三鮮面、片兒川、肉絲炒面、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面等。而在蕭山史志中還記載,夏至這個時候,麥剛剛收割完畢,農(nóng)家用新麥磨成的粉做面,也有的將麥粉調(diào)成糊狀用來攤餅,俗稱“麥燒糊”,還有的將麥粉調(diào)糊,用筷子夾入鍋內(nèi),和湯一起烹煮,俗稱“箸夾頭”,均有嘗新麥的含義。

          夏至的來歷

          公元前七世紀(jì),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于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范圍最廣的一天。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qū),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rèn)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

          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qū)訇帲栽诙寥战遣琶撀?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養(yǎng)生注意事項

          1、少喝飲料多喝水

          汽水、果汁、可樂等冰凍飲料中成為夏天受歡迎的飲品。這些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zhì),會對胃產(chǎn)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飲用,還會增加腎臟過濾負(fù)擔(dān),影響腎功能。而且過多攝入糖分會增加人體熱量,使人肥胖。

          2、晨練注意時間

          在天亮之前或天朦朦亮的時候,空氣并不清新,不利于健身。據(jù)專家研究,在夏季早晨6時前,空氣中的污染物最不易擴散,是污染的高峰期。太早晨練易患感冒,引發(fā)關(guān)節(jié)疼痛、胃痛等病癥。故夏季晨練的時間不宜早于6時。

          3、少吃冷藏西瓜

          有些人認(rèn)為冷藏西瓜更消暑,但其實食用冷藏的西瓜時,口腔內(nèi)的唾液腺、舌味覺神經(jīng)和牙周神經(jīng)都會因冷刺激而處于麻痹狀態(tài),使人不但難以品出西瓜的甜味,而且還會傷及脾胃。

          夏至的飲食習(xí)俗

          吃涼面條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nóng)家生活的情趣。

          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食狗肉

          廣東流行“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fēng)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fēng)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xí),陽江地區(qū)尤甚。而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于戰(zhàn)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xí)俗。

          吃餛飩

          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夏至吃餛飩則又包含一種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帝后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jié)令吃餛飩,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個節(jié)氣亦均吃餛飩,故宋代宮廷便有一道“二十四節(jié)氣餛飩”的著名面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夏至節(jié)氣傳統(tǒng)習(xí)俗

          1、祭神祀祖

          夏至?xí)r值麥?zhǔn)眨怨乓詠碛性诖藭r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zhǔn)罩螅r(nóng)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fēng);“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3、“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nóng)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qū)的重要習(xí)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jīng)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1091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城口县| 横峰县| 麦盖提县| 云林县| 隆回县| 满洲里市| 惠州市| 华坪县| 马公市| 普陀区| 伊金霍洛旗| 元谋县| 寿阳县| 安图县| 马公市| 平安县| 丰都县| 通许县| 宁化县| 宣化县| 石渠县| 临湘市| 扎兰屯市| 和田县| 饶平县| 海兴县| 洪雅县| 阜城县| 青川县| 托克逊县| 大余县| 盐亭县| 瑞丽市| 吉木萨尔县| 黔西县| 毕节市| 资中县| 汶川县| 大渡口区|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