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食狗肉的歷史由來已久,特別在南方特別又是在兩廣尤甚。夏至吃狗肉是嶺南一帶人的專利。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唯一與民間傳統不同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區別只在于買吃的比殺吃的多。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于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最為最早被確立的節氣,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重視,另外它還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
夏至從字面解釋的意思就是夏天到了,但是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恰恰是一年中開始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1、起居調攝
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的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補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9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2、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夏季高溫高濕,容易誘發心肌梗死和腦卒中。心血管病人應做到適量飲水,不過分貪涼和多吃冷飲,勤洗澡清潔皮膚,保持脈絡舒通、心律正常和體溫平衡,嚴防心血管病發生。
3、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一般在冬季發作頻繁,而到了夏天則發作較少或基本不發作,顯然陽熱的氣候起了醫療作用。那些因寒冷而發的疾病,在夏天針對自己的疾病采用吃中藥、食療或氣功療法均會受到很好的療效。
1、祭神祀祖
夏至古時是四時八節之一,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東西。“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3、夏至面
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4、夏至節
夏至是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舉行祭神祀祖
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當天必須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以祈求消災年豐。朝廷對夏至如此重視,民間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農民則忙著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忌諱剃頭理發
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夏至日忌諱剃頭的習俗來源于清朝時期,據說這天不僅要按時起居,而且這天如果剃頭理發則影響人的財運。
民間最忌有雷雨
農諺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對農民來說,最害怕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因為無論是干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時候,人們忌諱夏至日打雷和下雨。
夏至當天吃餛飩
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江南地區夏至日講究要吃餛飩,說是吃了餛飩,可包夏日不苦夏,健康度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夏至吃餛飩使人聰明,有開辟天地的能力。而且吃過餛飩后,大人們會為孩子們秤體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