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論文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以五十一枚金牌高居榜首,這無疑是打亂了西方習慣了的規則,西方體育大國們心態由此失衡。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東西方體育文化差異之奧運獎牌榜解讀
摘 要: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以五十一枚金牌高居榜首,這無疑是打亂了西方習慣了的規則,西方體育大國們心態由此失衡。對于國際競技體育和百年奧運來說,在貫徹奧運會各項規章制度上取得的成績都應該得到認可,中國取得如此輝煌戰績,其實是很正常的。然而現代奧運會已經不僅僅是體育的競爭,更是一種區域政治力量之間的較量。通過自定義獎牌榜,西方更讓我們理解了各個體育強國在奧運獎牌排行名次上的霸權邏輯。
關鍵詞:西方;體育文化;奧運;獎牌榜
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中國金牌遙遙領先折射出中西方在預設立場和期待值方面完全不同的指標攤牌。對我們而言,成功舉辦奧運從來就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治演變的契機,而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迅速崛起的重要機會。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個體育強國卻處心積慮,在過去的歷屆奧運中,也都毫無爭議地將金牌獲得最多的國家隊排在獎牌榜的第一位,而美國隊雄踞獎牌榜第一的位置已經二十多年了,所以對此從來沒有異議。將獲得金牌總數最多的國家隊排在第一位,這應該是以國際奧運所體現的競技體育最高水平為依據進行排序的標準,奧運獎牌榜的自定義其實正好使雙方的深層情結從深層浮上表層。
一、東西方體育文化內涵差異
(一)文化認知迥異
價值觀與世界觀緊密相連。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等諸多哲學方面的概念。僅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來看,東西方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認為,人應該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對象,人類可以利用不斷提高的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戰勝自然,人是萬物之中心。與此對應,東方文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協調關系,人與自然緊密相關,人類不是改造白然。而足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條件為人類服務。所謂價值觀,就是判斷好壞、是非的標準,它會將人的行為引至某個方向。因此,價值觀就構成了文化與社會結構的基干,對于隸屬于某個文化的人來說,什么行為好,什么行為不好,都是受這個價值觀的支配的。價值觀是一個抽象概念,人們很難得把握住它,但是通過體育的或語言的行為模式,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
(二)體育雙重標準
西方過去兩百年的領先讓他們在各方面有著根深蒂固的優越性,總是希望將自己的標準當作普世的、唯一正確的標準強行推廣。他們以基于自己體育制度的標準來衡量中國體育事件的結果,從而得到的是一種不被他們認可的觀點。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中國體育事件的結果,并非是以西方的制度模式為先決條件的,自然不會以西方的方式作為結果。獎牌風波這種源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并非是偶然現象,也并非一日之寒。獎牌自定義其真正用意在于一個體育強國必須遵照自我的價值理念來行事,北京奧運會中國的崛起實在讓他們憋氣,干脆來個自定義,這種體育霸權和行為的丑化,源于他們的偏見、缺乏溝通和不信任感,拿著雙標準愚弄國人。
二、體育與政治邏輯辯解
(一)體育心理失衡
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的賽場成績顯示,中國獲得的金牌穩穩地居于首位。這無疑是打亂了西方習慣了的規則,被那些將奧運金牌數納入政治視野與國家尊卑的霸權政客們,視之為違背了他們的“綱常”,冒犯了他們的“威儀”。在他們的心目中,奧運就是西方的賽場,雄踞奧運金牌榜的理應是他們那些大國強國,憑什么東方的中國隊要在奧運金牌榜上占據第一的位置,也許在這種心理上的失落與憤怒而失去理智的情形下,他們竟然提出奧運金牌排行榜,應該以獲得的獎牌總數多少來排定名次。
(二)體育政治霸權
現代奧運會已經不僅僅是體育的競爭,更是一種區域政治力量之間的較量。這種坦誠地獎牌定義,讓我們理解了西方各個體育強國在奧運獎牌排行名次上的霸權邏輯。隨著體育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日益普及,“體育運動代表了民主資本主義自我標榜的統治意識形態”,形成了“一種宰制性的權力,一種全球化的話語霸權”。在許多西方學者的眼中,奧林匹克主義所向往的世界大同也只能是一種理想而存在,而當下所要關心的問題首先是劃分奧林匹克文化中的權力和范圍。每一國家、民族根據自己的傳統和利益,都在用自己的語言和解讀方式闡釋與充實著奧林匹克文化。文化研究不僅關注于文化的內在價值,更關注文化的外在的社會關系。由此,它必然將歷史上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文化形式納入中心視野,因此,西方體育學者高擎文化研究的大旗,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過程中和文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的奧林匹克運動人文危機產生的文化根源以及文化霸權所帶來的諸多弊病進行批判和解構。同樣,在多元化社會中,不同種族、性別、階級、階層中與體育有關的一些問題也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研究學者所關注的重點。
(三)價值取向失衡
我國的體育價值觀形成了以社會作為價值主體的一種“社會本位”的價值系統。把社會需要對象化寄于人身上,強調體育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工具價值,又稱“工具論”。將體育視為實現社會發展,經濟繁榮,政治進步的手段。強調社會的需求是體育價值取向的核心,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只有滿足社會的要求,實現社會的利益時才能獲得自己的價值,個人有義務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相比之下,西方把體育對個體的價值看作根本所在,強調自我是體育價值的核心和出發點,因而又稱“本體論”。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在體育過程中注重發展個體的興趣和張揚的個性,追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競技的結果和成就卻能被政治來解釋和涂上政治色彩;運動在許多方面使自己在這復雜的社會中成為一種社會力量:體育是政治社會化手段:體育運動可以促進政治一體化,體育運動是向青年和人們灌輸政治哲學的工具;體育運動可以用來反映民族形象、增加民族的活力;運動員能充當國際友善的外交政治家。美國有體育社會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指出體育對政治的作用,認為體育運動可以作為一種安全閥為觀眾和參加者服務,它可以按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消除多余的能量、緊張和敵對情緒;體育可以作為一種角色樣板,通過各個社會成員的競爭,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智力品質;體育是一種世俗性的類宗教機構,它使用禮儀和慶典去增強社會的價值,并由此將人們的行為規范到習慣所要求的方向。美國洛伊和凱尼思認為:運動員在國際體育競賽中贏得獎牌或冠軍可以象征地體現國力的水平,從而增強國際聲望和威信;體育運動的勝利可以提高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加強國家的一體化,鞏固現政權的統治;利用體育運動促進軍事訓練;為政府任公職者或尋求執政的人提供露面的機會,以便提高其威望和宣傳其政治觀點。
結束語:獎牌榜固然重要,在面對文化差異或者說一種政治化了的體育時代面前,我們應該看到了自己的強大與不足。正在崛起的中華民族,體育事業已經率先崛起。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隊憑借自己的強大實力一次次在賽場競技中獲得金牌,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在奧運賽場,這已經是全球共睹的事實。中國人民用鐵的事實,用金的獎牌,見證了二十世紀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奧運會”已經成為歷史。國際奧委會所主張的“讓奧運會更加國際化”,讓奧運會成為一項全球盛事的宏偉藍圖,已經在北京奧運會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同時,我們應該冷靜、辯證地看待體育的功能,既不能無限夸大,也不能持虛無態度。國家強盛、民族興旺,并不只有通過體育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但奧運競技場上的勝利,在張揚國家榮譽、凝聚民族人心方面,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一個民族崛起之初更是如此。把一個合諧社會的理念,放大成一個合諧世界,這就是今天中國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體工部
作者簡介:吳曉明(1964.09― ),副教授,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
參考文獻:
[1]亨國,李瑜.《中西體育文化比較》.《體育文化導刊》,2004.2.
[2]陳俊欽.《科學體育觀與人文體育觀的融合》.《體育文化導刊》,2007.1.
[3]王其慧,李寧.《中外體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4]李可興.《中西方體育價值取向比較》.《體育學刊》,2005.2.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論文p副標題e
淺談東西方休閑文化的差異
摘要:從古至今,休閑在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或以心靈的寧靜為目標,或以個性的彰顯為表現,殊途同歸,都是在追逐人類更深處的一種滿足。尤其在當今社會,物質大量豐富,對于人生的重要目的——休閑,成為熱議話題。東西方都有著悠遠的歷史,然而對于休閑的理解和實踐卻存在很大差異。
關鍵詞:休閑 ;發展 ; 差異
一、 休閑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同
(一)中國休閑思想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休閑很早就已經出現,當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休閑概念。很多的古典作品中都體現了休閑的思想,《如詩》、《墨子》等,體現出中國文化對休閑的思考、理解、探索和嘗試。對于中國人休閑其實是一門學問,所以對于現在的休閑概念來講要嚴肅一些。休閑在許多士大夫文人為主的作品中得以初步體現,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1.1先秦時期產生了休閑思想
早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古代先賢們就在其文學作品中表現了對休閑思想的追求和探索,從詞源學中可以得到一些線索。現代漢語中的休閑在先秦文學中是兩個分開的詞,即為“休”和“閑”。但是詞的基本涵義是相通的。“休”是會意字,由兩部分組成,表示一個人背靠大樹休息,其本意是指休息,引申意思指休假。“閑”是會意字由“門”和“木”兩部分組成,其本意是指在門口的木柵欄,后隱身指范圍,常用指道德規范。
1.2魏晉時期,休閑的雛形
《詩經》之后我國的休閑文化主要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老子主張人要活得自在,活得逍遙,活得自得。他的思想在《道德經》中得到詮釋,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其核心思想。莊子在老子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逍遙”,以其《逍遙游》為著名代表,體現其追逐休閑的態度,其中“大小之辯”更是令后世津津樂道。此期間的社會休閑表現為名士隱逸山林以及被后人津津樂道的隱逸文學,以家喻戶曉的陶淵明為代表,“桃花源”為當時文士們追求的理想社會。魏晉時期的文士的追求和浪漫的生活態度構建了我國古代早期休閑的雛形。
1.3唐宋時期,休閑文化的發展。
唐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興盛的歷史時期,此時的中國文化和經濟都展現出一片蓬勃生機。文化的沖擊與融合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其中休閑生活與休閑文化在詩人李白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以游求仕,豪士的以游行俠。他的漫游精神,擺脫時速羈絆,追求個人自由,情懷萬丈,堪稱我過古代的天才的閑游大師。“經過唐朝文化與經濟的積淀,及至宋朝文化得到了極為興盛的發展。
1.4明清時期:休閑追求的提升。
晚明時期,由于社會動蕩,許多文官開始離開官場,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逐心靈的自由。仕人們漸漸擺脫了傳統文化生活的禁錮,開始追求藝術化的生活方式,許多的仁人志士開始追求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徐霞客是重要的代表之一。
(二)西方休閑實踐的發展歷程
西方的休閑歷史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2.1奴隸社會: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以獨特的休閑方式而備受學術界關注,這個階段以競技場和洗澡為主的休閑實踐為主要代表。
2.2封建社會:這個時期主要的特征是對一些休閑方式進行重點的開發和利用,尤其以溫泉型療養、別墅度假、歐洲大旅游為代表的休閑方式。
2.3資本主義的早期和中期:該階段的休閑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是延續了中世紀三個傳統的休閑旅游方式,第二冒險尋找野外風景地,第三海濱度假地的開發與利用。第四出現休閑城鎮。第五歐洲的休閑方式逐漸被美國吸收借鑒。
二、東西方休閑文化的哲學基礎不同
中國的休閑文化素以儒釋道為哲學基礎。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追求和諧、中庸之道,希望通過自身修養達到內心的寧靜以和對外界的平和。儒家中的“六藝”都與休閑有關,這在孔子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體現,孔子素來重視詩書和禮樂,認為二者都可以提升自我境界和陶冶情操,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道家講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強調人要活的自在、逍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逍遙游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下的休閑追求是心靈的自由自在,以及靈動、雅致、幽靜、清寧的生活。佛教注重心靈的凈化,希望通過“回頭是岸”的修行達到淡泊寧靜的生活。總體來講,中國休閑文化呈現出靜態的特征。
西方的休閑文化主要以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這種思想是對古代希臘大師們思想精髓的傳承和發展。理性主義非常強調人對事物的理解和思辨,注重事物整體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嚴密性,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提倡回到注重人的本身,關注自我的價值和意義。關注個體自身需求的滿足,倡導在休閑中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總體來講,西方休閑文化總體呈現出動態的特征。
三、東西方休閑的功能不同
東方的休閑文化更多的是側重挖掘內心世界,強調自我的更深認識,其文化功能主要是調節性情,達到內心的安靜和平和。而西方傳統休閑文化的功能則重在開發機能,追求感官刺激;中國人對清風、明月、溪水、薄云常常感到快意,西方人通過挑戰生命的極限與大自然抗爭,來張揚人的個性,西方流行的蹦極、跳傘、飛車特技等休閑活動均以生命為賭注去孤注一擲。他們認為,正是這種危險性才使休閑活動具有極大的魅力。中國人的休閑則主要是為了開掘內心世界,使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并通過頓悟和神游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中國人看來,大自然永遠是和我們共呼吸的,是最能激發人心底產生共鳴的。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休閑的真諦在于投身于自然、認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靈世界。
四、東西方休閑文化的表現形式不同
西方人的休閑以動為主,比如拳擊、擊劍、登山、攀巖等,都是一些具有競技和冒險類的活動。西方人注重個人性格的彰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量化的身體運動來彌補支出的不足。中國傳統休閑文化以個人項目為主,且主要表現為靜態方式,如釣魚、觀鳥、書法、下棋、氣功等。從休閑活動的內容來分析,大部分都是平和、淡然、怡然自得、修身養性的項目。中國人在追求休閑是往往喜歡追求自己的心靈的獨自放松,喜歡孤獨中求清靜,自然中求天籟。
五、東西方休閑文化差異的原因
休閑是一種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文化之一,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所以東西方對于休閑的理解與實踐的不同實質上是二者的文化不同。
5.1 個人價值的觀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識非常強,崇尚個人奮斗,尤其是以自己取得的成功為傲,從不掩飾內心的愉悅程度,甚至是狂喜。中國文化中強調集體意識高于個人意識和利益,古人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提倡謙虛不夸耀自己的榮譽。
5.2社會關系差異的比較
西方人認為“人人生而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并且自己也以此自律。中國文化社會主張人際關系,講究互相幫忙,強調的是與人的和諧相處。
六、結論
東西方休閑文化由于發展歷程、哲學基礎以及主要功能的不同而差異甚大,東方的休閑是追求內心的平和、寧靜,主要表現為以靜態為主的休閑方式;西方的休閑是通過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外界的挑戰來實現動態的休閑目的。(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徐文彧.《東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文教資料》,.
[2]昆明.《中西方休閑文化對比研究》.《社科縱橫》,2009.
[3]劉承華.《文化與人格-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一次比較》.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4]馬勇,周青.《休閑學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5]段忠玉.《中西方休閑文化對比研究》.《社科縱橫》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