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論文(精選1篇)
企業文化是在現代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產生的一種以現代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新型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簡述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原因及影響
企業文化是在現代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產生的一種以現代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新型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也是企業全體員工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管理與文化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以下就從中西方不同管理文化形成背景進行二者管理文化的分析比較。
一、文化空間的交錯和文化時間衍移
中國身居大陸內地,土地肥沃,小農經濟長期占主要地位,文化交流隨著交通不便逐漸閉塞,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管理活動也多數圍繞著中央集權這一主題展開,我國今日的管理文化也體現出講集中,求統一的宏觀管理精神。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多數為三面或兩面臨海型,再加上人們對原始土地的開發,使得西方國家對外交通和對內交通都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其更加崇尚微觀管理而不太重視宏觀管理,并且由于這種開放兼容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競爭文化的產生并發展。這種空間上的差異,由于地理環境的長期性固定性,也具有長期存在,不易同化的特性。
在西方文化源頭里,人與自然對立和分離的,這就成了西方文化的“人本論”的基礎。隨著時間的變遷,西方的文化形成了如今以個人為本位、以注重自我權利為特征的權利型倫理價值觀。而中國的文化是以以血緣宗法為基礎,重視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群體本位的原始定位。
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揚棄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影響尤為深刻,諸如“按等級觀念行事”及“和為貴”的思想使中國企業管理者不善于對下級授權,下屬對上級有強烈的依附心理,管理者十分注重感情投資與道德教化,更注重強調和諧、穩定與團體意識,這對于避免組織內部的矛盾沖突,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過多的平均、和諧,容易導致企業工作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規則,標準化程度較低,“大鍋飯”造成了人們競爭意識不強,阻礙了員工積極性的發揮,使企業,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經常處于一種不死不活的狀態。
西方管理文化較多受資本主義影響,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博愛”,使得西方的管理文化風格更多體現為:實際操作的人對問題最有發言權,強調工作中的個性與創新。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說決策上的個人主義,因為西方的管理者一般都具有較深厚的管理經驗,所以他們在決策中往往以個人為主,注重個人的主觀判斷。盡管在決策時可以節約時間,但是其受個人管理能力、知識、經歷的限制較大,如果監督機制不完備或不得力,容易產生個人專斷。
三、東西方企業文化客觀差異的影響
1.企業價值觀的和而不同
現有利益的追逐方式不同:西方文化往往鼓勵員工追求卓越優秀的業績,注重企業的成長、發展、壯大;中國文化往往在創業與守成的權衡中偏重于后者。當然,中國企業文化并不否認要將企業做大做強,并不否認要使企業員工成長、成熟、發展,但更加注重在地位維持、穩定的基礎上去發展企業、發展員工。
既得利益的結算方式不同:西方文化更多地鼓勵員工創新、冒險,注重工作的過程、手段;中國文化在創新和冒險方面往往謹小慎微甚至畏葸不前,更加注重工作結果。彼得.F.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提供了一種將組織的整體目標轉換為組織的下屬單位目標及個人目標的有效方式。引入中國后,在許多國內企業或其他部門卻變成了一種純結果的考核方式,而對實施過程關注較少甚至無暇顧及。
2.員工的行為規范的差異明顯
中國文化強調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中國企業文化崇尚家族主義的倫理原則,重視整體的和諧與安定,強調個人的成就依賴于集體的興旺,推崇群體至上、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的工作支持規范的全局觀念。這一觀念發展到極端,竟一度公然變成了集體利益剝奪個人利益。在關注、涉及員工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尊重個性,偏重于從個人方面去探討群體,從個人利益出發來詮釋群體利益,更加關心的往往是個人而不是群體;中國文化重視人倫,偏重于群體秩序然后探討個人,按照群體的尊卑長幼順序來闡發個人利益,群體有尊卑長幼秩序,群體中的個人必須按各自所處的身份行事,不逾矩,不過分,講究群體人倫社會的“中庸”之道,個人必須遵守綱常人倫,否則就違反了天理人道。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方面,中西文化都曾是君主制的擁戴者。個人自由規范:如何激勵作為特殊生產要素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性、創造性、潛力),始終是中西管理所要面臨、解決的問題。
3.企業文化闡述方式各具特色
西方企業文化習慣以“故事和英雄”的方式灌輸給員工,一方面幫助員工理解他們做的工作是否正確,告訴員工如果違反紀律或下級檢舉上級,企業將作出什么反應;另一方面展示企業領袖的不俗表現,而這些不俗表現對一般員工而言或者沒有預見或者預見到了而又認為它們與企業領袖的地位和身份不相稱。中國企業文化中則習慣以“儀式”的形式來表達,人情味濃厚,注重面子,一團和氣,偏重于強化員工一體化與歸屬感如年終宴會等的整合儀式,而對問題的識別與解決大多是粗線條的概要或者是對事不對人的輕描淡寫。
參考文獻:
[1]林建虎.企業文化管理之思考[J].企業文化,2010(09).
(作者簡介:李寧寧(1988-),女,畢業于河南大學文學院,文學學士,鄭州路橋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張 鵬(1986-),男,畢業于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學學士,鄭州市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東西方企業文化差異論文p副標題e
從跨文化角度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與合作中常常會產生誤解甚至沖突,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本文從幾個方面論述了中西文化的主要差異,由于美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筆者就把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談談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我們和美國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們和世界,特別是西方各國的往來。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倫理思想
1、引言
隨著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然而,由于我們還不太熟悉西方社會文化,因而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誤解與挫折。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兩國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是個只有兩百年歷史的國家,其主導文化為歐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文化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2、 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
2.1 婚姻觀的差異。
以美國為例,眾所周知,美國的離婚率較中國高得多。在美國,如果某一對夫婦的婚姻歷程能夠超過五年,人們就會為此感到吃驚。他們會想,和同一個人相處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嗎?而如果有人說自己要結婚,他將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時,并沒有多少人會感到吃驚。對多數美國人來說,當他們認為夫妻之間已經沒有愛情時,他們就會考慮并最終選擇離婚。而中國人受傳統倫理觀、道德觀的束縛,以及考慮到對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時,也許會維持所謂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并且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女子從一而終”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
2.2 對贊揚的反應的差異。
聽到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不同。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如果有人說:“you are so clever!”和“your English is so good!” 時,美國人會高興地說“Thank you! ”。而中國人深信謙虛是人類的美德,往往以“No! No! 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之類的話回答。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斷然否定別人的贊揚并言不由衷,有失禮貌甚至使人反感。而中國人則認為美國人過于自信,不夠虛心。在稱贊別人的問題上,也會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樣出色。她也會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聰明,在什么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在中國,人們一般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贊自己家里的人。
2.3稱呼的差異
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Lucy等),而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學生可以叫老師的名字。老師也不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而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應尊老愛幼。稱呼應涉及禮貌。按上下、長幼有別的傳統體現人際交往的社會關系。中國人常尊稱比自己年長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 小”,如“小王”以表示親切。中國長期以來尊師重教,對于老師,一般情況下,中國學生是絕對不能當面直呼其名的,那樣會被認為是沒禮貌沒教養的表現。
2.4 時間觀的差異。
在時間觀念上,中國是一個以過去取向為主的社會。人們尊重過去,人們敬老尊師,重經驗,重資歷,因為這些都與“過去”相關。中國人注重面對過去看問題,因而有 “前所未有”、“前車之鑒”之說。美國人則立足于未來。未來取向是他們重要的時間觀,在他們看來,將來是最重要的。另外,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赴約時間觀念上也存在著差別。對于美國人來說,一般的社交時間差是5分鐘。如超過5分鐘,遲到者就必須向對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約方面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相對較淡薄。比如,一個中國人遲到10分鐘可能不會被認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當然,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顯著增強,對于正式的社交約會大都準時赴約。
2.5 倫理觀的差異。
傳統的中國文化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主張禮節與孝道,人們行事應符合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根據儒家倫理,人人都應遵守禮教,以社會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傳統中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人際關系得以和諧的重要依據和保證。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美國文化深受____思想影響。他們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國人認為在家庭中,兒女與父輩之間的關系純屬感情關系,并非必然的道德義務關系。在美國,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盡養育之責,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沒有贍養的義務。這種宗教倫理思想導致美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溫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互利和公務性的關系。
2.6 等級觀的差異。
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確定等級和地位的標準不同,并且地位的重要性也不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例如,晚輩見到長輩或下級見到上級時要主動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談時,職位高或年長者常是談話的主導一方,另一方則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謙卑舉止。此外,傳統的中國文化有“貶己而尊人”的交際規范,說話時抬高對方的地位,盡量使對方受益。如說話人表達自己的見解后,即使這種見解確實很好,很正確,但往往說話人還會補充一句,聲稱那是自己的“拙見”,請求對方“指正”、“幫助”,將對方置于高一等的地位上。與中國文化不同,美國文化強調平等。美國人認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在美國,父子、師生、不同職位的人并無明顯尊卑之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無不體現平等觀念。在美國文化中,人與人交往時較少拘禮。熟人相見,不論輩分與地位,一律以 “Hello”表示問候。甚至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都可直呼其名。美國人在談話中毫無年齡、輩分之顧慮,彼此意見不同時,常是各持己見,不會僅僅因為對方年長或地位高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2.7 其它方面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
在家庭內部的道謝方式上中國人和西方人也存在著不同,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很少說謝謝。 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在家庭內部不注意講禮貌,而是中國人表達謝意的方式較含蓄,不常說出口。而西方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無論長幼,誰接受了對方的幫助都要說聲謝謝。
中國人常把提供某種服務或物品等看作是熱情周到,比如中國人在宴請別人時愛勸食且不停地為客人添加飯菜以表示熱情周到,這可能使西方人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他們會認為這是強差人意、侵犯個人自由。
“你吃了嗎?”,在漢文化中是一種寒暄語,類似于英語的“Hello”。但對不了解漢文化的美國人來說,此話并非是寒暄語,而會認為對方想邀請自己吃飯,這樣就很有可能造成誤解。諸如此類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舉例了。
3、中西文化差異產生主要的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國是一個傳統導向的社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傳統的思想規則、方法延續至今,為大家所認同,變成了集體的意識,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中國人崇尚和諧統一,注重群體的力量,不主張突出個人。此外,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國文化傾向于重視過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信奉個人主義。其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強調通過個人奮斗達到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
4、結束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怎樣進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應寬容對待文化差異,不斷深入學習西方文化。在跨文化的交際和溝通過程中這有助于消除誤會,加深感情。促進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包括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