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民俗百科 > 傳統文化 >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

          | 小龍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成為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在更大層面上也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保護并進,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篇一

          文化遺產保護與遺產地旅游的協調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成為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在更大層面上也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保護并進,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使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形成雙贏。

          關鍵詞:文化遺產 遺產地旅游 協調發展

          一、文化遺產概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公布《保護世界文化和遺產公約》,2003年正式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根據這兩個文件的闡述,我們可以將人類的文化遺產分為兩大部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審美、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二、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

          人類文化遺產和文化遺跡應受到尊重,都應該得到人類細心的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是兩個不同的理念,保護只能保證文化遺產不受損害,在全球化浪潮中,人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大面積集群式地遭遇厄運和災難,正是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之下,我們必須大力提倡通過文化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業)來保存人類的文化遺產,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不僅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如通過旅游開發利用旅游經濟收益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性修復完形等,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還可以在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前提之下,對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化",給予第二次第三次以至無窮次數的生命再現,這正是為什么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得到當代全人類認同鼓吹的主要原因。

          三、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的幾種基本關系分析

          中國是目前擁有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而且人口眾多,旅游業又處于如火如荼的興盛階段,繁榮的旅游業已使部分遺產地不堪重負,處于十字路口的遺產地,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釀成"遺產"變"遺憾"的悲劇。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旅游發展的幾種基本關系,分析如下:

          (一)、文化遺產"保"和"用"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保護好才能更好地利用,同樣,只有合理的利用了才能更有利于保護,而且保護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其作用,不是為保護而保護,保和用應該也必須統一于文化遺產工作的始終,偏于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公允的。在新的發展時期,文化遺產的經濟意義不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于發展旅游之外,完全可以也應該探討更多的、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使其與旅游利用補充結合,共同來發展完善文化遺產利用體系。

          (二)、文化遺產利用和旅游發展

          文化遺產利用有多種實現方式,發展旅游只是其中一種,不是也絕不可能是其全部,但是,旅游能為人們認識、利用文化遺產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旅游發展已成為不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實現文化遺產價值、促進地區發展的普遍做法,在新的發展時期,文化遺產的經濟意義不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

          四.啟示--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

          (一)、在科學規劃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

          遺產保護是全人類交流和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保護有利于文化的延續,有利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繁衍,有利于文化、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世界和平。

          旅游業對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旅游,可以加強公眾對文化遺產重要地位及價值的社會認知度,延續遺產文脈,傳承人類文明。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多角度挖掘遺產地的旅游價值。要使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和諧共處,對于政府而言,應建立一套針對文化遺產資源和旅游發展的新的管理體系,運用科學的規劃、有效的法律手段、合理的政策、利學的指導,促進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博弈中,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全面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全面發展。

          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目前,旅游業收入占全球國民收入的比重和旅游從業人員占世界從業人員的比重均在10%以上。據該組織頂測,到2010年,世界旅游業接待人數將達到10億人次,年可能達到16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研究表明,在中國,旅游業每創造1元錢收入,可間接創造7元錢的社會財富;旅游業直接增加1個就業崗位,可間接帶動7個人就業。而我國作為遺產豐富的國家,同時也是旅游大國,更是一個旅游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處理好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對和諧社會的建立也是頗為重要的。

          旅游業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產業。旅游己經成為一種時尚,可以說旅游己經進入了大眾化的消費階段,再不是某種特殊階層所獨特的享有。旅游業被譽為"朝陽行業中的朝陽",它不僅是個重要的經濟部門、產業部門,可提供最具潛力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是滿足人們精神、物質文化不斷增長需求的部門。

          在旺盛的旅游中, 我國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風光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我國旅游業將會創造一個新的高峰。前不久舉辦的2008年中國文化展,廣大國際友人領略了中國文化遺產的風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梢哉f,文化遺產旅游在世界的旅游業發展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利學、合理、有序地開展文化遺產旅游將提高世界旅游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展現文化旅游的永恒魅力。

          (三)、樹立學科、綜合的科學旅游觀,使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持續合理有序的發展,真正保護好人文與自然環境。

          在合理解決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我國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的優勢,把科學、經濟與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本著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原則保護文物。

          大眾旅游的發展在局部地區會造成對遺產資源的商業化利用,從而使遺產資源面臨退化和枯竭的危險,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在更大層面上將會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我們應當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有力監督下,審慎的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為二者的和諧共贏找到一條合適的路。

          五、參考文獻

          [1]易小力.世界遺產地旅游開發策劃研究---以九寨溝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3)

          [2]王惠.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實踐模式研究綜述[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 3]范今朝,范文君.遺產概念的發展與當代世界和中國的遺產保護體系[J].經濟地理.2008(3):503-507.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p副標題e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篇二

          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思考

          摘 要: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重要課題。文化遺產應當得到及時和全面的保護,同時使文化遺產在得到保護的同時得以繼承和發揚。本文從法理的角度,在剖析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現狀基礎下,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依據和原則。

          關鍵詞: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文化多樣性;法理思考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9-0250-01

          作者簡介:楊哲(1989-),女,漢族,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

          一、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遺產的概念

          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豐富,價值多元。文化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文化遺產,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包涵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我國于1985年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組織,《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條中文化遺產的定義包括文物、建筑群及遺址。

          (二)文化遺產的特征

          1.地域性。中國有38處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有六處,其他文化遺產集中在我國東部。但實際上,我國的文化遺產不可能都集中在北京,也不可能都集中在東部?;谖幕z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因此,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應注重各地的特殊要求。

          2.傳承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必須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發揚,文化遺產其內在包含的民族精神,特殊技藝等都要經由人這一介質將其在時間的流逝中加以保存。

          3.多元性。文化遺產是一個內涵豐富,價值多元的概念。文物、建筑群、遺址等等,都是文化遺產的概念所包含的。

          4.整體性。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包括文化生態整體和文化的多樣共同體。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是對單獨的建筑物或者文物的保護,而是對于文化遺產所處的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遺產失去了整體性,就意味著失去了傳承性,也就失去了文化遺產本應承載的傳承民族精神等使命。

          二、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依據

          (一)文化遺產的文化性價值:民族精神

          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國家的凝聚力很大一部分歸結于國民對國家的認可度,而認可度身為一國公民的歸屬感,不僅取決于經濟,也源自對國家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認同。作為世代相承的文化遺產,對民族精神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身為中國人,都會為萬里長城,故宮,傳統武術感到驕傲,丹麥人也會因為本國的城堡等古建筑,內心涌起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二)法律價值沖突:權利位階原則

          法的價值位階原則是解決法的價值沖突的重要原則之一,法的價值位階是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于在后的價值,在法律價值之間發生沖突時,可以考慮按照位階順序來確定保護對象的次序。

          法律實踐中對于高位階的權利保護重于低位階的權利。我們認為在法理理論上,最高位階的權利是生命權,其次是生存權,其次是安全權。在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二者間經常產生矛盾。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當地居民生存權與政府公權力之間的矛盾。

          三、我國目前現狀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原則

          (一)整體性保護

          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應當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文化生態整體。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文化生態性。文化生態整體性要求在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不能只是保護對象本身,必須將與文化遺產本身存在緊密聯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生態系統環境進行共同保護。二是文化的多樣共同體。文化遺產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放到這樣一個文化整體中去考量。

          (二)尊重民生選擇權

          哈耶克說:“強制是一種惡,它阻止了一個人充分運用他的思考能力,從而也阻止了他為社會做出他所可能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任何公民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及生活態度的權利,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必須有法律賦予的權限,并且決不能超過合理限度。

          公民的生存權與政府公權力產生對抗時,應當充分尊重公民的民生選擇權。例如,居住文化多樣性是居住選擇權實現的條件。街區類型的多樣性是居住選擇權實現的條件。人們可以選擇居住在現代街區,也可以選擇居住在傳統街區。住房多樣性是住房選擇權實現的條件。人們可以選擇居住現代住房,也可以選擇居住傳統住房。

          (三)保護原住民權利

          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要求,尊重民生選擇權的要求,歸根結底落在保護原住民權利上。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第八條第一款:原住民族和個人享有不被強行同化或其文化被毀滅的權利。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大殖民國家對宣言投了反對票,后澳大利亞轉而支持公約。這一情形正是說明了資本擴張的有害性。國家在傳統街區的存留及改造時,應當充分尊重原住民的選擇,原住民有權選擇搬離原居住地,也有權利保留傳統生活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劉國立,李鵬飛.文化多樣性對民生法律的啟示[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6).

          [2]蔡守秋.第三種調整機制――從化境資源保護和環境資源法角度進行研究[J].中國發展,2004(1).

          [3]胡春華.公眾參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基礎及制度安排[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7(6).

          [4]高國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法理思考―以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為視角[J].西部法學評論,(2).

          334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桃园市| 张家港市| 汝州市| 沙雅县| 班玛县| 南城县| 柘城县| 古田县| 通城县| 宜丰县| 华亭县| 泰兴市| 琼海市| 金山区| 蓬溪县| 朝阳市| 马尔康县| 涪陵区| 龙海市| 襄垣县| 盐山县| 夏河县| 临武县| 曲沃县| 新田县| 柳林县| 惠东县| 峨眉山市| 孝义市| 清丰县| 且末县| 桦川县| 内江市| 南宫市| 镶黄旗| 庐江县| 临沭县| 惠水县| 汉源县|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