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里有二十四個節氣,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都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來表示四季的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春分的三候是哪三候,希望你喜歡。
春分的三候是哪三候
一候玄鳥至
每個節氣的三候都是不一樣的,一候元鳥至。這里的“元鳥”其實就是指燕子。燕子屬夏候鳥,簡單來說就是它們會在春天的時候飛往各地筑巢安家、生兒育女,而等到深秋時節,便飛到溫暖的南方以度過寒冷的冬天。而一般來說,燕子都會選擇在春分前后開始回歸。這也就是所謂“一候元鳥至”。燕子除了會遷徙之外,還喜歡成雙成對地待在一起,一般人們在屋檐下都能看見。
二候雷聲乃至
雷聲乃至是春分三候中的第二句內容,也是春分三候的第二候。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也就是說每隔5天是一候,據說春分之后的第五天就可以聽見雷聲了,它和夏季的不一樣,天氣炎熱時的雷聲就低沉,似從地下傳來的悶響,而春雷則比較清脆,驚蟄時動物尚且沒有完全醒來,到了“雷乃發聲”就紛紛出來活動了。
三候始電
春分第三候是“三候始電”,這一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一候。“始電”顧名思義就是春季有雨水,伴隨著雷聲和閃電。這時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從云間凌空劈下的閃電,古代的文人們將這些自然現象想象成有生命的神仙,寫進了作品中,于是在中國的文學上就出現了風師、雨伯、雷公、電母這些神仙的模型。伴隨著此時節氣開放的,是二十四花信風中的海棠、梨花和木蘭花。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
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春天到來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1、春菜
吃春菜也是春分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有的習俗。春菜不是一種菜,而是春天的蔬菜的統稱,比如薺菜、香椿等等。每到春分這一天,大家都會去田野里摘野菜,回家和魚肉一起做成春湯,寓意平安健康。
2、驢打滾
老北京有習俗,春分吃驢打滾,能辟邪祈福。驢打滾又叫豆面糕,以黃豆面為主要原料,輔以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作為內餡,不僅口感豐富,食材也多樣化。需要注意的是驢打滾黏性較大,老人兒童在食用的時候要注意,不宜吃的太急,避免堵塞食道,引起危險。
3、太陽糕
“太陽糕,步步高”。春分食用太陽糕也是老北京的春分習俗,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請”吃太陽糕。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也是節令食品,寓意“太陽高”。春分節氣適量食用太陽糕有益于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節氣變化。
4、春餅
不少地方的人們有吃春餅的習俗。吃春餅,少不了春餅特有的配菜——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干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絲煮好,用淀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炒著吃,則是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香豆腐干絲、水發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
5、蘿卜
揚州人有春分吃蘿卜或蘿卜絲餡的包子、春卷的風俗。這時吃蘿卜不但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白蘿卜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于清熱生津,煮熟偏于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
春分結婚吉兇,需要查詢這一天的黃歷宜忌,通常來說,春分前一天時忌諱結婚的,因為春分前一天時四離日之一。
民間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于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