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分三候分別是哪三候
這句話出自諺語“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第一候指的是鳥兒飛回,第二候的意思是雷聲響動,第三候則是看到閃電。春分雖然平分了春季,但在氣候上還是有很多特征的,氣溫并非一直回升,因此古代的人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這樣可以更直觀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
分別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的“玄鳥”,又被稱為元鳥,就是指燕子,它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春分的二候,雷乃發聲,因為雷聲是春天陽氣生發的聲音,陽氣在奮力沖破陰氣的阻擾,隆隆有聲,但看不到閃電。夏天陽氣盛,一旦被陰雨之氣阻隔,就在雨前打雷,且雷聲更大。這是中國傳統學問對雷的解釋。春分第三候為始電,意味著人們可以開始見到閃電了。
需要講究什么
北方的朋友首先需要防寒保暖,因為此時冷空氣頻繁南下,經常有持續低溫的天氣。其實是農作物方面也要及時澆水,因為如果遇上干旱的氣候,就會影響麥子的發芽。南方的小伙伴也要及時添加衣物,雖然氣溫明顯上升,但是晝夜溫差大,以防被動感冒。都要適當鍛煉身體,補充均衡的營養,據說在春分前后,身體機能不好調節,所以飲食方面要特別講究,忌吃大寒大熱的東西,可煮些溫補的食品,如蘿卜、蜂蜜、紅棗、芥菜等等。
最早可追溯至周朝,那時天子于日壇祭日?!抖Y記》有言:“祭日于壇?!笨追f達疏:“謂春分也”。
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敝劣诿耖g的活動上,一般算做踏青和放紙鳶的正式開始。
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還會去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日雜書十首》就寫道:“寫字彈琴無意緒,踏青挑菜沒心情?!笨梢娕f時人們就很熱衷慶祝該節氣了。
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于壇?!笨追f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p>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明代山東淄川于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鼻迮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確說明春分祭祀大禮,只有在宮中詞廟由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于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人家是沒有資格的。
有些少數民族也有過春分節的習俗:如云南鶴慶一帶的白族,是日中午舉行“賽會”,各家將頭年收割的稻谷、包谷、小麥、蠶豆及各種瓜果,拿來互相評比,并交流生產經驗等。
1、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2、吃春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3、送春牛: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4、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春祭: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春分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
春分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春分是春季的節氣,是春季的第四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