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并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并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1·寒食節飲食風俗
寒食節飲食的東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粳飯等;寒食節的供:面燕、蛇盤兔、等。飲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這些大多用來祭食盤兔,寓意盼望國家富強。
2·寒食節插柳風俗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來是懷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傳民間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插柳是
插柳是一種習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檣”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來預報天氣,古諺語說:“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俗話說:”又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種含義:一表惜別,在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二表挽留,在李白詩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三表祝愿,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以此來祝愿客人隨遇而安。
3·寒食節踏青郊游習俗
寒食節也叫踏春,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踏青的場景:歲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晉書》記載,每逢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到唐宋最為盛行。
4·寒食節蕩秋千風俗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的游戲項目。據史書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那時候的祖先們為了謀生,需要上樹采摘果實。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抓住藤蔓來回擺動,上樹或者跨越溝壑,這就是秋千的雛形。
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它有很古老的叫法,叫千秋,后來為了避忌,改名秋千。古代的秋千是在清明、寒食后才有的,而且僅僅是宮廷貴族們的男女游戲使用的。
5·寒食節吟詩風俗
在寒食節時候,文人墨客們或者思念親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靈感頓生,或詩興大發等。據《全唐詩》記載里有唐玄宗、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們來創作關于寒食節的詩詞,都豐富了文人的生活娛樂。
6·寒食節春天衛生風俗
這得從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講,由于春節期間大都的人們吃了不少的大魚大肉,所以應該要好好的清理一下腸胃。這樣不僅可以健康,還可以讓自己的頭腦清醒。在寒食節這天人們大都出去采集野菜,這不僅鍛煉身體,還能調養自己的精神上生活問題。
在春季時候人們容易肝肺上火,失調,所以要緬懷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悲克怒的作用,對肝肺的調理有好處。
7·寒食節蹴球風俗
蹴球盛行于唐,據史書記載《文獻通考》:“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這就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蹴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到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皇帝們都重視蹴球運動,并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
8·寒食節祭拜掃墓風俗
寒食節祭拜掃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視為“野祭”。人們每家每戶都會到自己的祖墳上,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上滾下來,用柳枝或者起個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為沾上先祖的德澤。
古代寒食節有掃墓祭祖、禁煙、寒食、植樹、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習俗,這些習俗中很多都被融入現今的清明節中。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寒食節源自遠古的改火舊習,初春時氣候干燥,易發火災,所以上一年留存的火種必須全部熄滅,然后改火,禁火期間無熟食,只能以冷食度日,此謂“寒食”。不過寒食節真正確定為節日,據說是在春秋時代,當時晉文公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