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1、吃春餅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2、吃爆米花
吃爆玉米花,就是紀念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
3、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4、吃豬頭肉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5、“剪龍頭”,俗稱理發。
二月二“剪龍頭,好兆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6、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姑娘”之說。
7、“放龍燈”
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
8、“引錢龍”
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出生的孩子命運是非常不錯的,性格和脾氣也是很好的。為人性情溫良,誠實守信。為人謙遜,善良質樸,容易取得成功,但不能過于心急,否則會讓你經歷失敗,要借機隨機行事,才能保證萬事安然。青年時比較辛苦,中年后開始發達,四十歲后,終年利路享通,是虎假半真之命。如詩所述:平生良善自有持,衣祿增榮盛有余。錢財家業中年好,貴人提拔上云梯。
關于“二月二,龍抬頭”,民間有諸多的傳說。其中一則傳說解釋說:東海龍王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生于二月初二。有一天,小龍女悄悄溜出龍宮來到人間,正趕上人間大旱,草木都干枯了。龍女見此情景,頓生憐憫之心。于是她從隨身帶的錦囊里取出一把紅豆,向田里一撒,天空中立刻濃云密布,電閃雷鳴,下 起了大雨。雨后,方圓幾百里的莊稼全都長得綠油油的。龍王得知此事后非常惱怒,認為龍女私自降雨,大逆不道,便將龍女逐出龍宮,永不相認。龍母非常思念女兒,每到小龍女生日二月初二這一天,她總要浮出水面,抬頭眺 望,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變成了大雨,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1、在二月初二這一天,女性不能動刀剪針線,否則會戳到龍眼。
2、從井里打水時,水桶不要碰到井壁,否則會碰傷龍頭。
3、民間認為石磨是龍頭,二月初二這一天忌推磨,以免壓住龍頭。現在盡管不使用石磨,但這一天很多磨面機坊一般會停止工作。
4、這一天忌吃稀粥和疙瘩湯,否則會糊住龍眼,讓天降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