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的寓意
龍抬頭的寓意:生發之象、吉祥如意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1、注意不能推磨
這一天不能推磨,以免壓住龍頭。河北新河、山東滕縣都忌當日磨面,怕壓了龍頭。山東東明一帶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掃干凈。把磨的上下扇支起來,禁止使用。因為當地人認為石磨是龍頭,因此龍頭節就要把龍頭抬起來。一直到現在、盡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這一天。所有的打面機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爛了龍頭”。
2、注意不能吃面條
二月二這日不能吃面條,尤其是北京、河南等地比較忌諱。這是由于面條形狀細長,如龍須。吃面條就相當于吃龍須,會惹惱龍王,當年會鬧澇災。忌吃稀飯喝疙瘩湯。防止糊龍眼,否則會天降冰雹。也不能喝粥、吃米飯,古人認為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不能紡花,因為“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3、注意曬后背輸送精氣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促發各種不適。肩背部是我們身體采集自然界陽氣的主要部位,主管、運輸人體陽氣最重要的七條經脈都在肩背部匯合,經常曬后背,可以獲得更多的陽氣。
唐時期
唐時期仍未出現龍抬頭的節俗記載。唐朝人把二月朔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宋時期
宋代時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動,但與“龍”無關。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元時期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時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蝎、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明時期還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1、餃子(食龍耳)
餃子是中國北方最好的美食之一,不接受反駁!無論北方人走到哪兒,最難忘的就是餃子,而且最難忘的是母親包的。思鄉有時吃頓餃子會化解很多愁。北方的農村重大節日都要吃餃子的,二月二也不除外的。“好吃不如餃子”這話不是隨便說說的。這餃子有很多形狀,元寶形的、耳朵形的,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食龍膽)
北京、天津等地:有二月二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這個小米可不是那種普通的我們見到小米,是那種糯小米,一般用來做年糕和面食中包上做蒸包。
3、春餅(咬龍鱗)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4、麻花(啃龍骨)
這個是河北地區的風俗,相傳很久以前,河北大營一帶毒蝎橫行,人們為了詛咒這個毒蝎,就在每年陰歷二月二,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蝎尾狀,油炸后吃掉,稱之為"咬蝎尾",久而久之,這種"蝎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