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節日知識 >

          雨水節氣的民俗活動

          | 躍瀚

          雨水的民俗活動

          1、回娘屋習俗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2、撞拜寄習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3、接壽習俗

          雨水節氣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4、拉保保習俗

          保保是四川方言,意為為了保佑小孩兒長大,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媽。所以單叫干爹(保爺、保爹)、干媽(保娘,需未婚者),也叫保保。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這可能也與以前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醫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氣將孩子帶大)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5、客家人特色習俗

          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干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后,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幾乎沒有什么差別。

          雨水的歷史淵源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雨水節氣通常預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元人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在《逸周書》中有雨水節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述。滋潤萬物生長的水,皆從雨而來。二十四節氣中有多個節氣直接反映降水,可見中國先民對降水的關注。

          雨水節氣飲食注意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氣血生養之源。五行中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棗、菠菜、荸薺、甘蔗、茼蒿、山藥等。風多物燥的天氣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湯粥,如枸杞粥、紅棗粥、銀耳粥等,調補脾胃亦可用白菊花、決明子、西洋參等。

          雨水節氣的故事

          在古代,還有一些關于雨水節氣的傳說。傳說中,在雨水節氣這一天,天空中的龍王會帶著他的龍子們下凡,為人間的百姓帶來雨水,讓莊稼生長茂盛。因此,在雨水節氣這一天,人們會在河邊或水塘旁點燃香火,祈求龍王能夠保佑他們的莊稼生長茂盛。

          除了龍王,還有一個和雨水節氣有關的傳說是關于“吃雨水”的。相傳,在雨水節氣這一天,如果你把盆子留在室外,等雨水下過后再用這個雨水洗臉或者用它做飯,就能夠獲得健康長壽的祝福。

          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的活動仍然頻繁,天氣變化多端。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而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凜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腆理已變得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時人們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保暖。

          另外,雨水時節,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在告別了雪花紛飛、寒氣浸骨之后,春天在乍暖還寒之中亦步亦趨地悄然來臨。“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雨水時節,農家敞開窗戶,開始迎接燕子的歸來。田野里,農夫開始馭牛下田,新一年耕種正在孕育之中。

          雨水節氣養生注意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

          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于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于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在飲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等。

          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濕。內以養護脾氣,外以清利濕邪,從而達到養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濕氣一般夾“寒”而來,因此雨水前后必須注意保暖,切勿受涼。

          1068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江达县| 娄底市| 香港 | 莒南县| 都匀市| 会同县| 永仁县| 珲春市| 桃园县| 翼城县| 新河县| 南陵县| 北安市| 五莲县| 德惠市| 静海县| 沧源| 尼木县| 闽侯县| 尚义县| 霸州市| 革吉县| 双桥区| 滁州市| 中西区| 康定县| 兰西县| 白玉县| 襄垣县| 神木县| 铜陵市| 临夏县| 侯马市| 义马市| 南华县| 历史| 深水埗区| 定陶县| 芦山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