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特點

          | 邱妹

          我國最獨特的結婚習俗就是傳統(tǒng)婚禮,它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承。在此你知道關于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特點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特點,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特點

          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tǒng)婚禮是古樸、禮數而又喜慶的儀式。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式婚禮被許多外國的新人鎖鐘愛。中式婚禮自然少不了花轎的陪襯,花轎也分為四人抬和八人抬二種,由于轎隊比較多人,所以非常的熱鬧;但是現在花轎已經比較少見了,如果要的話就要去預定。如果要舉行花轎儀式最好是要挑選像公園這種場所比較大的地方舉行,,這樣就不會造成交通擁堵的現象了。新人最好是穿上鳳冠霞帔或長馬褂,披紅蓋頭牽住新郎拿的紅綢帶登上花轎。

          中式婚禮必備習俗又哪些

          跨火盆和射箭:跨火盆發(fā)展到現在已經變成媒人扶著新娘跨過去就可以了。當要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射三支紅箭,代表驅除新娘身上的煞氣之意。

          拜堂和交杯酒:跨馬鞍代表新人合家平安;然后新郎用秤桿去掀新娘的蓋頭,接下來就是正式拜堂。拜堂之后就要喝交杯酒,代表夫妻和睦。

          同心結發(fā)和謝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在都是是將洞房的事呈現出來。就像結發(fā)這個習俗,古時候都是新人在洞房時互剪彼此的一些頭發(fā),然后留作信物來做紀念,最后就是雙方母親點燃龍鳳燭,然后就是相互交換信物,媒人呈上蹄膀就算是禮成。

          民間傳統(tǒng)婚姻習俗:哭嫁

          “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等。是漢、土家、藏、彝、壯、撒拉等民族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即新娘出嫁時履行的哭唱儀式活動。

          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半個月、一個月開始,有的甚至前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xù)續(xù)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xiāng)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jié)。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

          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tǒng)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總的來看,哭唱的內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歌詞”既有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們即興創(chuàng)作的。

          哭嫁原由

          1、傷離別,念親恩

          新娘通過哭嫁,以表感激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親友難舍難分之情,具有孝、義的倫理價值。即將遠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離別親人,依依難舍之情油然而生。因為要離別,平日不曾給予過多關注的親情,此刻歷歷凸現。回顧往事,新娘悲從中來,用哭泣的歌聲表達對閨門生活的不舍,對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懷胎的辛苦、養(yǎng)護的艱辛,件件往事、點點細節(jié)都浸潤著父母的深情,做女兒的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從內心深處溢出。

          由于母親對女兒的恩愛最深,所以這時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親:“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為我費苦心”,“勤耕苦種費盡心,娘的恩情說不完,一教女兒學煮飯,二教女兒學結麻,三教女兒學背柴,四教女兒學挑花,五教女兒學寫字”,“你把女兒養(yǎng)成人,你把女兒白抱了,你把女兒白背了”,都表現了母親千辛萬苦把女兒養(yǎng)大成人而女兒無法報答、又傷心又慚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會哭,就表明越孝順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時,土家姑娘還要哭親友、哭姊妹,這種哭表示對親友姊妹的難舍難分之情,哭得越厲害,表示親友姊妹間的情義越深。

          2、換身份,憂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其主要功能是將女性從女兒轉換成媳婦。女兒和媳婦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間呈現出一種斷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別女兒角色,因而內心充滿了對往日生活的依戀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開始履行陌生的媳婦職責,因而恐懼萬分。所以,新娘必須通過某種途徑脫離原來的角色,進入新的角色。

          這種角色的突變必然會對女性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壓力和負擔,她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消除緊張,“哭嫁歌”正好為其提供了一個合法有效的途徑。女性在哭嫁儀式中被賦予話語權,她們借此權利,通過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轉換時的情感壓力、重負,告別舊的女兒角色,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準備。

          “哭嫁歌”還體現了新娘不愿離開父母家人、“千金貴女未做飽”的戀家心理。雖然作為一個女兒家在家中的地位沒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總是生活在母親的庇護之下,相比做媳婦的處境要優(yōu)越得多,故此無形之中就有了對比:“我在娘家是貴人,六月太陽我沒曬,七月行雨我沒淋;我到婆家變下人,六月太陽天天曬,七月行雨我要淋”,進而發(fā)出了“這樣的日子怎么過,這樣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嘆。這種對娘家的留戀,對婆家的恐懼,可以說是女性哭嫁時的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貫穿始終的主旋律。

          3、怨婚姻,罵媒人

          那么又是誰把自己送進這火坑的呢?是花言巧語的媒人。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對媒人的詛咒和對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罵媒人”部分與前面哭親別友的纏綿難舍在風格上形成了鮮明對照,痛快淋漓,戰(zhàn)斗性極強。新嫁娘把殺自己幸福自由的滿腔怒火,此時化成為對媒人的最怨毒的詛咒:“對門坡上栽斗子,背時媒人死獨子;對門山上種韭菜,背時媒人絕九代。”還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語的欺騙和唯利是圖的丑惡嘴臉,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講女長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騙我到公婆家,變成人家牛和馬,人家動手就來打,打了罵了不解恨。”

          不愿離開父母、擔心未來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歸結到婚姻上,她們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聲,道出土家婦女無可奈何的悲涼之情。“哭嫁歌”中并沒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這是當時婦女不可能達到的認識高度。她們也不愿意直接指責自己的親生父母,于是,她們把怨恨的情感傾瀉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詞犀利又不失民間詼諧。

          4、不平等,怨命運

          哭嫁歌還發(fā)泄了男女在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現女性在喪失了經濟地位和權利后的失望痛苦與不滿心情。隨著父權制、私有制的產生,女性逐漸失去了財產繼承權,失去了傳遞氏族香火的權利。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婦女地位卑賤低下,逐漸使女性淪落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為男性的“財產”,女性便被無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與家族利益無關了。一個土家弱女子,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無力抗爭,只有充分利用哭嫁這種合法機會來進行情感宣泄、詛咒和強烈控訴。

          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訴:“如果我是男兒身,家里種種都有份,神龕寫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兒家,爹娘把我趕出門,一夜成了外鄉(xiāng)人。”在這種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下,女性失去了一個普通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她的命運受人擺布,任人宰割。對于這種自己無力改變的命運,新娘在哭嫁之際利用了這個“合法”時機對其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對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譴責。

          210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南川市| 汕头市| 宁城县| 枝江市| 台安县| 延川县| 莱西市| 隆德县| 新安县| 古丈县| 永寿县| 乌拉特后旗| 青浦区| 屏南县| 洛浦县| 武城县| 安泽县| 新干县| 策勒县| 红河县| 海南省| 镇远县| 铜梁县| 浦城县| 依安县| 崇文区| 静海县| 奇台县| 洞头县| 永昌县| 乌兰县| 涟源市| 保定市| 和田市| 湘西| 钟祥市| 轮台县| 临沭县| 上林县|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