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熱點聚焦 >

          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

          | 奕玲

          開展“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能夠動員青少年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在京啟動,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

          “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在京啟動

          近日,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增強文化自信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的“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在京啟動。

          為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文化富礦”,深度挖掘蘊藏于文物中的歷史文化價值,助力廣大青少年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從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學習興趣出發,深度鏈接博物館、館藏文物、文博專家及知名教師等多重資源,多角度、立體化地打造豐富有趣的“文博大課堂”。

          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等在內的20余家知名博物館將深度參與“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活動,以系列直播及文物知識專欄等多種形式,帶領廣大中小學生“云游博物館”。各博物館館長及優秀講解員將作為“文物星推官”,為孩子們推介、講解珍貴文物,希望學優秀教師團隊將作為“文脈傳承人”,帶領孩子們挖掘文物的多重價值,探索并理解文物背后所蘊含的各學科知識點,幫助孩子們積淀文化底蘊,培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如何讓豐富的“文博資源”變成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課堂資源”,滋養孩子們的成長,成為文博界及教育界不斷探索的課題。

          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李金光表示,作為中國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引領者和博物館行業發展的推動者,中國博物館協會將充分發揮行業影響力,與教育界深度合作,以博物館及館藏文物為橋梁,以文博專家為紐帶,有效發揮博物館特有的文化育人功能,涵養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培育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莊正華指出,中國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從各個角度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奮進故事,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關鍵階段的青少年而言至關重要。“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將文博資源與青少年教育有機結合,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走到青少年的身邊,有助于青少年感知歷史、啟迪心智、豐富精神世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文物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文物里的中國”系列文化活動的啟動,是文博界和教育界多維協同,合力深化青少年文博教育的新突破。據了解,未來,文博界與教育界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藏品資源優勢,加強對文物價值的挖掘和闡釋,深化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第二課堂”,讓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青少年中厚植傳承、生生不息。

          西漢鎏金“中國大寧”銅鏡

          西漢鎏金“中國大寧”銅鏡,屬于西漢新莽時代(公元9—23),直徑18.6厘米,厚1.3厘米;1952年出土于湖南長沙伍家嶺,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

          在這面銅鏡上,共有 52字銘文,其中鑄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等字樣。銘文大意是說: “鏡子光明如日月,它的質地清脆剛硬,用它照視你的玉顏啊。祈盼中國和平 與安寧啊,世世代代日益昌盛。”

          這面銅鏡的背景,是漢代時期匈奴入侵和諸侯內亂中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統治者先后采取一系列促進民 族融合、保證西北邊疆穩定發展的措施,并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東西方 交流的通道。漢朝與西域各國互派使臣,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呈現一派繁榮祥和景象。而銅鏡上的銘文“中國大寧”,就表達對和平的祈愿和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美好愿望。

          這面銅鏡的珍貴之處,還在于銘文中出現的“中國”名稱。考“中國”這一名稱,早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自漢始,凡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者,都以“中國”自居,而被迫離開中原的,原政府仍以“中國”自稱,如在宋、遼、金對峙時期,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皆自稱“中國”。因此,在古人心中,“中國”一詞有地域之定位,有文化之傳承,同時有正統之含義。然而,“中國”一詞出現并應用近3000年,王朝更替,卻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以“中國”作為國名,可見“中國”之稱謂,作為帶有文化本位的一個歷史符號,根植于華夏子孫的心中。“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于1912年中華民國之建立。

          東漢“多賀中國人民富”銅鏡

          這枚現藏于武漢博物館的銅鏡最為特殊的是上有篆書銘文:“青蓋作竟(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五谷熟”其中,“中國人民”一詞格外引人注目。這也是這一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第一次出現。這枚銅鏡也因此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與服飾、妝容 一起演繹著國人對美麗、幸福的追求。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護膊

          第二季《國家寶藏》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推選的三件寶物之 一,繡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護膊,曾經讓人們的視線回到昔日絲路上繁華富庶的西域小國——尼雅古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跡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收藏于新疆博物館。

          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織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經考古人員研究,織物上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一句吉祥語文字,是我國古人通過對五大行星的星 占學考察,逐漸總結、歸納出來的占 辭術語,“五星”指水、火、木、 金、土五大行星;“東方”是我國古 代星占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而“五 星出東方利中國”,是指出現五星共見東方之天象,則于中國的軍事有利。

          歷史演進三千載,“中國”一詞 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被賦予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

          3000年前,最后一抔黃土封住了一件青銅尊的光芒,它被深埋于中國,這個根植于華夏子孫心中的字符,被鐫刻于方寸之間,深埋于地 下,接引出“中國”這一亙古悠長的話題。

          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 土連接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稱之“中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1、古詩

          中國古詩文化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這是中國第一部詩歌文化總集,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由于古詩范圍廣泛,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詩最為繁榮的時代就是唐代,從而使得唐詩逐漸成為了詩歌的代名詞,這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古代社會最為直觀的體現,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2、京劇

          京劇之所以會發展成為國粹,一方面是因為其發源地為首都北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戲曲文化屈指可數。京劇又稱平劇,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多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非常注重寫實意境,因此被視為中國戲曲的榜首,同時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3、國畫

          國畫是由漢朝發展而來,因為那時的人們認為中國是天地的中心,所以間中國的繪畫作品稱之為“國畫”,其紙墨非常的講求高級,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宣紙、帛上,最后加以裝裱成為卷軸畫。由于其樣式豐富、歷史悠久,因此被列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4、傳統節日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傳統節日非常眾多,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都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些節日的時候或是祭拜祖先、或是闔家慶祝,無論怎樣主要目的都是為家中祈福,從而使得家中運勢亨通、生活富足、闔家幸福。

          5、中醫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就是中醫文化,因為這為人們帶來了世世代代的康健,進而創造出更加昌盛的中華盛世,除此之外中醫文化還對日本、韓國等國的醫學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是充分把中國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衛填海、七仙女與董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折疊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并不在于創作時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于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并入民歌,于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唱”)音樂、戲曲音樂。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244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开化县| 茶陵县| 乌什县| 双桥区| 舒城县| 游戏| 修文县| 东乌珠穆沁旗| 揭东县| 柞水县| 平阳县| 宁津县| 自治县| 清水县| 黄陵县| 昌江| 民乐县| 临桂县| 诏安县| 阿瓦提县| 上林县| 柳林县| 红原县| 阿荣旗| 龙里县| 建德市| 卓尼县| 银川市| 石首市| 景洪市| 镶黄旗| 常山县| 云阳县| 德安县| 平度市| 波密县| 温宿县| 玛沁县| 县级市|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