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也是踏青節,清明祭祀已故先人是后人們弘揚孝道一種方式。每到清明,世界各地返鄉祭祖的隊伍絡繹不絕。為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4年清明祭祀形式有哪些,歡迎參閱。
清明祭祀形式有哪些
從祭祀的空間形式上看,祭祀可以分為廟祭、壇祭、祠祭、家祭、望祭、墓祭。清明節最主要的祭祀方式還是墓祭,即到埋葬親人或者祖先遺體或骨灰的墳墓前進行祭祀。
在傳統農耕社會,作為一年之首的春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很多宗族觀念強的地區從二月春分起就開始掃墓祭祖,最遲掃到清明結束;在掃墓之前,全族的成年男丁要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祭祖結束后,還會按照家族的支、房掃祭各家墳墓。祠堂祭往往是大規模的祭掃儀式,動鋼是全族乃至全襯出動。傳統上祭祖的主要內容包括族人焚香、叩頭、供祭品.主祭人當眾朗誦格式、內容比較固定的祝文等。而且,按照《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的古老傳統:“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洞堂祭一般以全族聚餐或者分豬肉的方式結尾,或稱為“吃清明”。
家祭
家祭,又稱寢祭,就是在家里放置神主進行的祭祀。家祭主要的祭祀對象為兩代以內去世的先人,如祖父母或者父母。舉行家祭往往是因為家庭結構相對簡單,或者離開祖墓太遠的緣故。《清嘉錄》卷三有云:“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凡節皆然。蓋土俏,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為鬼節。
望家山祭
一種登上高山,望著祖墓所在的方向,將紙錢撤向空中。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饌(zhuan,飯食),攜家春游。”
第二種就是在水邊祭祀:祭者望著祖墓所在的那個方向設祭,希望祭者的思念,沿著水路,送達到家鄉的祖墓。唐王建《寒食行》所謂“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就描繪了這一情景。
可以的,但是應該早一點,通常應該在上午7:00—下午17:00。清明節的前一天上墳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天有人稱“韓氏節”。據說以前一位皇帝錯殺了他的大將韓世忠和梁紅玉夫婦,深感愧疚,便請著名道士做法,使全國所有的在清明節前一天上墳的人們給自己祖先敬獻的東西,全部轉移到韓氏名下。所以清明前一天上墳對你的先祖來說你奉獻的東西他收不到。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時很少去祖先的墳上,借清明節去看一看,在墳頭上加點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補一補,的確是件好事情。但是清明上墳可不要亂動,不能把那些東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齊的石頭扔掉,換成漂亮整齊的石塊。總的原則是“不要亂動,只加不減”。就是不要輕易亂動祖墳,泥土和石頭只增加不要減掉。不好看不整齊的石頭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層將其包住。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流行地區:
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區、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一是毫無關聯階段
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煙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二是相互交融階段
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于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三是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項目。這一時期,“寒食”名稱盡管在一些文獻、地方志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清明節的產生,是借用了寒食節的節期,寒食僅先于清明一兩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這種借用的文化基礎是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積淀下來的對年節節期的習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