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是什么意思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乃生發之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是神話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來象征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于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作為中國農村的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這一節日,始于三皇之首,即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后經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到周武王時,依舊沿襲這一傳統做法的同時,還作為一項重要國策來重視。并在二月初二舉行重大的儀式。同時,二月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與古代天象變化密不可分。據歷史記載,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分為二十八星宿,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物。其中有七個星宿組成龍形星象,因此人們稱之為東方蒼龍。根據古代人民觀察,經過一段時間的變化過程,整個龍頭會抬起來,因此二月初二這天,也被稱為龍抬頭節日。
農歷二月初二日,雖為龍抬頭,也被稱為青龍節。民間俗語云:二月二,龍抬頭。青龍節始于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驚蟄過后,萬物復蘇,草長鶯飛。在晉南地區,人們認為二月二為青龍活動之日,因此忌諱在這一天去河邊或者是去井邊一面,將龍卵帶回,從而驚動青龍,破壞一年風調雨順的好情況。而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家家戶戶在太陽未出山之前,到河邊或井邊去打水。打水后,將硬幣放入水壺。沿路撒一條水跡,寓意一年中錢龍到來,自身也會發財。龍抬頭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意味著百姓們在這一天要對家庭進行衛生方面的排查。
龍抬頭節到來之際,其中包含著人們崇拜龍的思想觀念,認為龍治水影響雨,則莊稼可以有豐收的情況出現。同時,龍抬頭之日,大人小孩一般都會選擇在這一天理發,意味著剃龍頭來,旨在表現尊貴,吉利的象征。同時這天農民大多數都會吃手搓面條,謂之頂門棍。俗話曰,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就可以避免邪祟進入,一年平安順利。同時,在山東,吃炒豆的風俗是不可或缺的情況。百姓人家提前半個月就會了美好多種多樣的廠豆粕,例如蠶豆,青豆,豌豆的。而北方會在這一日吃薄餅,謂之吃龍鱗。多種形式的活動,旨在期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萬事順利。
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蘇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除了討吉利,還有禁忌方面的原因。在上海一家理發店工作的哈爾濱人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在北京、河北等地從事理發行業,當地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所以臘月底的`生意異常火爆,員工從早忙到晚,正月里的客人寥寥無幾,有的老板干脆給員工放假、關門歇業,甫一出正月,特別是二月初二這天就又會客人爆滿;但他來到上海后發現,年前年后客流量的變化沒有一冷一熱這樣懸殊。
關于理發,北方地區普遍流傳“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說。但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振超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稱,這其實是一種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期漢人以正月里不剃頭的方式懷念明朝,但又不敢公開與下達“剃頭令”的清政府對抗,就有了上述說法。據記者了解,北方民間在正月里不剃頭,大多是忌諱“死舅舅”,沒有舅舅的人則不存在這種顧忌,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正月里剃頭的人也在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