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弱冠之年是指多少歲_弱冠之禮的含義,希望你喜歡。
弱冠之年是指多少歲
弱冠之年是指20歲,古代男子在20歲的時候會行弱冠禮,將自己的頭發盤起來,戴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完成后貴賓會宣讀賀詞,賜予他一個美子,象征著男子正式成年。
弱冠之年,我國古代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都會行弱冠禮,將自己的頭發盤起來,戴上帽子,象征著男子正式成年了,成年后的男子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表字。
弱冠禮一般是由父親主持,并且邀請德高望重的貴賓作為貴賓為冠冠禮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數上,分別加上三次,這三次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結束后貴賓會宣讀賀詞,賜予他一個美子。
我國現代與古代對于成年的年齡有很大的區別,我國現代對于十八周年視為成年,古代則是女子過了十五歲未成年,男子則是二十歲才會行冠禮。
為什么說“弱”呢?“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原來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發盤起來,做成發髻,因為要戴帽子,由此又產生一個現象:“結發”。當然,“結發”還有指結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漢族自古就有成人禮儀,男孩子的叫做“冠禮”,女孩子的叫做“笄禮”。漢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他們: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承擔成人的責任、履踐美好的德行,才能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
通過這種傳統的儀式,可以正視自己肩上的責任,完成角色的轉變,宣告長大成人。漢族成年禮延續數千年,至滿族入侵后,滿清統治者一紙令下,終結了綿延了幾千年的成人禮,以致后來人只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成年,現在正在逐漸恢復。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
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并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后,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后由賓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后,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并入室拜見姑姊。之后,受冠者脫下最后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一、幼年
1、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3、孩提。指2—3歲的兒童。
4、始齔(chèn)。男孩8歲,女孩7歲。
5、總角。8、9歲至13、14歲的少年。
6、黃口。10歲以下。
二、少年
1、金釵之年。指女子12歲的年齡。
2、豆蔻。女子13、14歲。
3、二七之年。女孩14歲。
4、及笄(jī)。指女子15歲。
5、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歲期間。
6、志學之年。指男子15歲。
7、束發。男子15歲。
8、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
9、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三、青年
1、加冠。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2、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代漢族男子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3、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
4、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
5、而立。男子30歲。
四、中年
1、不惑。男子40歲。
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歲。
五、老年
1、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男女均指60歲。
2、花甲。60歲。
3、古稀、從心之年。70歲。
4、耄耋。七八十的年紀。
5、期頤。指百歲高壽。
6、茶壽。指108歲。
7、雙稀、雙慶。140歲,古稀是70歲,雙稀即1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