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說年齡不會直接說數字,而是用一些比較特殊的代稱,比如說花甲之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花甲之年是指多少歲_花甲之年是怎么來的,希望你喜歡。
花甲之年是指多少歲
花甲之年指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
《論語·為政》篇中,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后世因此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等做特定年齡的代稱。平時,我們也把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古稀之年”出自唐代杜甫的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花甲之年”則與中國古代的紀年有關。
中國古代采用干支紀年,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采用公元紀年。干即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天干在前、12地支在后,組成從甲子到癸亥的六十組不重復的組合,以之紀年,六十年一輪回。比如,2021年是辛丑年,那么1961年也是辛丑年,再往前推則1901年也是辛丑年。那一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的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以此看來,歷史離現實真得并不久遠。同一百二十年前的積貧積弱相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的已經不遠。
六十年也稱為“一甲子”。人出生60年,虛齡記做61歲,已經步入老人行列,身體不再強健,頭發花白、牙齒動搖,人們普遍這樣理解“花甲之年”的稱謂。其實還有一個解釋,雖然類似一個文字游戲。“華”字古時通“花”字,而“華”的繁體字是“華”,是由6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暗含著61這個數字,這就是“花(華)甲之年”的另一個由來。
第一種說法是,在古代,沒有日歷的時候,就以天干地支來計算歷法。以10天干和12地支來組合,進行歷法和時間的計算。天干和地支兩兩組合之后,輪完一次,正好是六十年。其中,天干中排在最先的是“甲”,地支中排第一的是“子”,以“甲子”為第一個單位,所以也稱為一個甲子。又因為干和支之間是相互錯雜的,所以也稱為花甲。六十年一個甲子輪回,所以后來花甲也成了六十歲的代稱。
第二種說法主要是和人的身體機能有關。通常,在人的指甲根部會出現一道道白色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開始衰老,等到了六十歲的時候,身體的代謝機能在逐漸下降,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漸消失。所以,六十歲也被稱為“花甲之年”。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
13、期頤之年: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