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是西方傳統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感恩節的來歷和意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恩節的來歷和意義
感恩節最主要的意義是要告訴我們人性的美好,從任何事上都可以體現出感恩,問候一下你的父母,朋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都是感恩的表現。讓我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理解與寬容,最重要的,學會愛。那就是生命真正賦予我們的。
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由美國人民獨創,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在美國,自1941年起,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并從這一天起將休假兩天;而加拿大與美國的感恩節時間不同,10月第二個星期一。像中國的春節一樣,在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這就是。
感恩節是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國歷史最為密切相關。起源于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及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所以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后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谷物種子,并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借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系。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食物在感恩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感恩節特色食物有烤火雞,南瓜餡餅和土豆泥,當然還有很多食物,但是這三種食物最具代表性。
一、烤火雞
在傳統的感恩節餐桌上,烤火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式,以慶祝佳節;但在歐美,尤其是美洲大陸,火雞卻是很普通的一種肉食,而且在感恩節和圣誕節這兩個大日子,火雞更是傳統的食品。
火雞是美洲特產,在營養價值上有“一高二低”的優點。一高是蛋白質含量高,二低是脂肪低,膽固醇低,并含有豐富的鐵,鋅,磷,鉀及維生素B。
二、南瓜餡餅
美國人感恩節餐桌上的火雞和南瓜,就如同中國人的中秋月餅。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西方不少國家的民眾就迎來了他們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火雞和南瓜餅都成了感恩節必備的大餐,用以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
三、土豆泥
甜土豆和南瓜派是感恩節餐桌上傳統食物。西方人幾乎餐餐不離土豆,尤其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土豆是僅次于面粉的重要主食,沙拉、濃湯、主食、零食,土豆可謂是無孔不入,真的是菜也土豆,飯也土豆。土豆泥,這是道不錯的開胃菜或主餐配菜。
土豆泥是將黑胡椒、黃油或蛋黃醬與煮到軟透的土豆攪拌在一起而成。歐美人大都喜歡用土豆泥作為肉類主餐的配菜。不論是烤火雞,還是燒牛肉、烤雞翅,用它們的湯汁澆在鮮嫩的土豆泥上,味道別提多誘人了。
感恩節的食物除火雞、南瓜餅和土豆泥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沙拉、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東西都是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感恩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民合家歡聚的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設立為“感恩節”。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開端,起源于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這些移民當時在英國本土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改革的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國教會及國王對他們進行鎮壓,屬于這些清教徒脫離了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后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創造了許多慶祝方式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