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時節有哪些風俗
1、祭白虎是驚蟄的特色活動,白虎在民間傳說里除了是守護一方的神獸,也掌管著中國的民間的口舌、是非。
2、驚蟄吃梨是民間流行的習俗,因為“梨”與“離”諧音,有遠離的意思。驚蟄又是昆蟲蘇醒的時候,農民在這天吃梨據說可以讓蟲害遠離莊稼。
3、打小人也是驚蟄的習俗,以前大家相信一些不干凈的東西都是和昆蟲一樣生活在陰暗的角落里,一開始大家是拿著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驅趕這些不干凈的東西。后來就發展成木拖鞋拍打紙公仔,稱為“打小人”。
4、吃烙餅是山東的習俗,在驚蟄的時候人們用糧食烙餅,祈禱今年的糧食可以豐收。
5、祭雷神 蒙鼓皮: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華人社會,向來都有拜虎爺或打小人的儀式。古代以夏歷計算,流傳下來的二十四個節氣,驚蟄為一年中的第二個節。在農歷二月建卯為驚蟄節,當日陰氣日盛,天地陰陽之氣相沖動,漸寒穿轉暖之間,春雷震響,激蕩的春雷隆隆地把蜇伏眠的昆蟲動物驚醒,所以稱為驚蟄日,此節為白虎開口日,即拜虎爺求財日。
驚蟄日拜白虎,要用到肥肥膩膩的豬肉、鴨蛋。首先將豬肉和鴨蛋堆塞進虎像的血盆大口之中,將它喂飽,使其不得害人。打小人時用鞋子大力拍打紙扎小人,以免牛鬼蛇神坐大,搞風搞雨,宜化解兇煞。拜虎爺還有另外一個用意——若想財源順利,應用魷魚、豆腐以及雞蛋等祭拜品。每逢初七、十七、廿七日拜虎爺,可求得財源滾滾。過去人們祭過白虎,打過小人后,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走。
1、氣溫回升快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驚蟄期間,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回溫,而且是雨水增多。但這一時節,氣溫起伏較大,氣候變化多端,晝夜溫差比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時保暖。
2、病蟲多發
“春雷響,萬物長”。農民們常常把驚蟄時節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農民在春耕的時候,還要做好春季作物管理。因為溫暖的氣候條件,容易引起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所以要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
3、雷響不斷
驚蟄前后,大地回春,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民間諺語云:“雷打驚蟄前,二月雨淋淋;雷打驚蟄后,旱天到春后”。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次春雷在驚蟄之日,則會認為當年風調雨順。如果初雷在驚蟄之前鳴響,則預示著當年的雨水較多,可能會發生“春季連陰雨”的情況。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歷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時間在公歷3月5-6日之間這是正確的`。以前有人說“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后”,這是不對的,農歷與公歷日期是較大的出入。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1、踏青防過敏
如果要去郊游踏青的話,要注意預防花粉過敏,容易花粉過敏的人,最好能了解自己對什么花過敏,主動避開過敏原。花粉過敏的人,出門可以備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安、賽康啶、西替利嗪等藥片。
2、注意保胃護腸
“驚蟄春雷驚百蟲。”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人們更應該注意保“胃”護“腸”,預防腸胃疾病。最好不要吃過夜的食物,如果有過夜的食物,應熱透才吃。家里應該備一些腸胃疾病的藥物。
3、防流行性疾病
驚蟄過后,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甲型肝炎等。這時候,最好飲食有度,注意家庭、個人衛生,勤洗手、多開窗。體弱多病者,特別是小孩,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4、感冒易發多
驚蟄到,“春雷響,萬物長”,這時候,氣溫回升較快,春意漸濃,但仍然時不時有冷空氣南下,可能會出現“倒春寒”。因此,這時節,人們更要注意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加減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風寒濕氣的侵襲,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