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民俗百科 > 民俗風俗 >

          寒食節的起源及習俗

          | 梓炫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食節的起源及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食節的起源及習俗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族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最后,為大家獻上一首有關寒食節的古詩蘇軾《黃州寒食帖》一曰:“自我來 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如今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節是什么意思

          寒食就是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因此這個節日得名寒食節。

          每年四月三日或四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人傳統的寒食節。過去,人們在寒食節期間都不舉火,吃冷食。最早寒食節可持續一個月,后來慢慢縮短成了三天。現在,人們再也不習慣吃冷食了。但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習俗,特別是在中國的農村,這個節日保留到了今天。現在。只有一些農村人還每年習慣過寒食節。

          這一傳統節日從古代傳了下來。直到大約300年前的清朝,寒食節才被清明節所代 替,現在清明節已成為人們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日子。通常人們在寒食節這天做好準 備,以便第二天到墓地祭祀死去的親人。每年,學生們通常在寒食節做好準備,第二天到 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

          由于寒食節正好與清明節緊挨著,所以它不僅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還是一個 慶祝春天來臨、外出野餐的13子。由于春天來臨,大自然復蘇,楊柳返青,萬物清新潔凈、 鮮明。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紀念人物:介子推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很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謝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

          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1104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海兴县| 通州市| 香格里拉县| 揭西县| 乌拉特中旗| 西吉县| 名山县| 潜山县| 祥云县| 宝清县| 宜兴市| 东港市| 宜丰县| 沛县| 乌兰察布市| 永定县| 博爱县| 永康市| 东阿县| 莱芜市| 松原市| 广元市| 庆元县| 库车县| 洞头县| 平定县| 雅安市| 红桥区| 濮阳市| 山丹县| 栾川县| 萨嘎县| 晋江市| 延长县| 清河县| 宿州市| 东台市| 沂南县| 济阳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