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華夏美食和獨特的豆腐文化,1992在淮南舉行了第一屆中國豆腐文化節,今天小編整理了關于中國豆腐文化節是干嘛的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豆腐文化節是干嘛的
中國豆腐文化節是由原商業部、原國內貿易部、原國家國內貿易局、中商會先后分別與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淮南市人民政府承辦,海峽兩岸每年9月15日(淮南、臺北)同時舉辦的,集文化、旅游、經貿于一體的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自1992年起連續在淮南舉辦了十六屆。豆腐作為一種傳統養生食品,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淮南在豆腐的制作、食用及以豆腐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為人類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為人類的現代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豆腐獨特的的精神和品質,構成了獨特的“豆腐文化”。它以豆腐的獨特品味、豐富營養、風格品質、蘊含哲理、歷史淵源等為基礎,由飲食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文化。
為了弘揚豆腐文化,傳播華夏美食,“豆腐文化節”是我國大陸和臺灣兩地同時舉辦的唯一的節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豆腐有多少年歷史
豆腐是中國傳統美食,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淮南又被稱為豆腐故里,是豆腐的故鄉,傳聞淮南王劉安在一次偶然的煉丹中發明了豆腐,后來豆腐在民間流傳,成為一道傳統美食。淮南在豆腐的制作、食用及以豆腐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為中國傳統美食做出了貢獻。
淮南八公山是名揚天下的豆腐故鄉,因此淮南又被稱為豆腐故里。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煉丹之中偶然發明了豆腐,后流傳至民間,造福了百姓,為人類飲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大貢獻。傳說劉安和八公升天以后,雞犬跑來啄食剩下的仙丹,也飛升上天,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由來。
為了弘揚豆腐文化,光大華夏美食,從1992年起,由原國內貿易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淮南市人民政府承辦了8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這也是我國大陸和臺灣兩地同時舉辦的唯一的節會,顯示了其獨有風采,取得了良好效益。
豆腐節是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燈習俗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活動。當地史料記載,豆腐節的起源大約在公元1609年,那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上燈吃齋時,一位村民無意中將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起了一場豆腐仗。第二年參加上年豆腐仗的村民又喜添丁,村民們認為是豆腐仗帶來的人丁興旺,此后每年正月十三給祠堂上燈時都由丁頭組織打豆腐仗,至今已經發展成全村老少全部參與的豆腐節。
豆腐節首先于每年初八或初九開新丁會,由丁頭(這一年最先出生的男丁是頭丁,其父親就是丁頭)組織。新丁會的任務就是收集豆腐節所需的經費,并安排豆腐節的有關事項。
正月十三中午十二點左右,是集中接燈的時間,下午二點至三點上燈。去丁頭家把燈接出來時要敲鑼打鼓,先掛林氏大祠堂的燈,再掛私香火的燈。迎燈后要把豆腐運過來。燈迎來后由燈頭把燈拿進祠堂,由燈頭把燈掛起,邊掛邊放鞭炮,邊敲鑼打鼓,還要帶供品(雙燭、雞、豬肉和香等)。然后在正月十三這天下午三點打豆腐仗,后上私燈,再回祠堂吃飯。
“村里準備了5000斤豆腐來狂歡,一下子就被村民們爭搶完了。”據林村長說,豆腐節里,大家相互涂抹豆腐都不會生氣,而且身上被涂豆腐越多,表示獲得的祝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