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煙節”、“冷節”、“百五節”之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食節可以掃墓嗎,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食節是可以掃墓的。從古代起寒食節就是一個祭祀的節日,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掃墓,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秦朝末年,劉邦終于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