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節日知識 >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 宋佳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人們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節日演變文化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子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子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晉劇、近代京劇、現代晉劇中,都有許多介子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從東漢以來,關于介子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終于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寒食節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108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河西区| 沅江市| 祁连县| 万宁市| 呼和浩特市| 利辛县| 读书| 平江县| 无极县| 石门县| 黄陵县| 徐汇区| 仁怀市| 长顺县| 昭苏县| 改则县| 荔浦县| 新乡县| 随州市| 仪征市| 沈阳市| 香格里拉县| 博客| 衡东县| 镇赉县| 都江堰市| 茌平县| 玛曲县| 九江市| 昆山市| 平乐县| 哈巴河县| 秭归县| 马关县| 兰西县| 来安县| 元谋县| 青海省| 麻阳|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