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jié)為什么要叫寒食
得名“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所以稱為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的源頭,應(yīng)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zāi)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是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
禁火節(jié),后來又轉(zhuǎn)化為寒食節(jié),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jīng)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結(jié)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
禁忌一
身體欠佳的人不要去墳地;老人孩子不要去墳地;路上遇到不順的事不要去墳地;天黑以后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不要在墳地方便解手;離開時不要回頭。
禁忌二
凡送給逝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并燒盡,只有這樣,這些陽間的紙張才能轉(zhuǎn)為陰間的綢緞布匹,錢財房舍等。只要有一點未盡,就前功盡棄,去者不能使用。
禁忌三
寒衣節(jié)這一天,婦女忌外出,婦女體質(zhì)偏寒,需要特別的注意。
禁忌四
不要在床頭掛風(fēng)鈴,即便是從前就掛著的也要在寒衣節(jié)這一天摘下來。因為風(fēng)鈴是容易招來鬼怪的器物,人們在睡覺的時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來鬼怪入侵的時刻。
禁忌五
不要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自古以來就是燒給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容易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禁忌六
不要在晚上將衣服曬在外面,因為如果晚上你將衣服曬出去,鬼怪覺得你的衣服好看,就會借去穿,這樣子衣服上就會留下他的味道,導(dǎo)致你的流年不利。
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xí)。每到初春季節(jié),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zāi),而且春雷發(fā)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ji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chǎn)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jié)的源頭,應(yīng)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zāi)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
禁火節(jié),后來又轉(zhuǎn)化為寒食節(jié),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jīng)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jié)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紀念人物:介子推
寒食節(jié)的源頭,應(yīng)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很大的災(zāi)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
“禁火節(jié)”后來又轉(zhuǎn)化為寒食節(jié),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zhí)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謝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
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jié)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fā)現(xiàn)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