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節日知識 >

          寒食節的意義和習俗

          | 梓炫

          寒食節的意義

          1、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2、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寒食節的習俗

          禁煙冷食: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寒食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寒食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寒食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節是什么意思

          寒食就是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因此這個節日得名寒食節。

          每年四月三日或四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人傳統的寒食節。過去,人們在寒食節期間都不舉火,吃冷食。最早寒食節可持續一個月,后來慢慢縮短成了三天。現在,人們再也不習慣吃冷食了。但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習俗,特別是在中國的農村,這個節日保留到了今天。現在。只有一些農村人還每年習慣過寒食節。

          這一傳統節日從古代傳了下來。直到大約300年前的清朝,寒食節才被清明節所代 替,現在清明節已成為人們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日子。通常人們在寒食節這天做好準 備,以便第二天到墓地祭祀死去的親人。每年,學生們通常在寒食節做好準備,第二天到 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

          由于寒食節正好與清明節緊挨著,所以它不僅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還是一個 慶祝春天來臨、外出野餐的13子。由于春天來臨,大自然復蘇,楊柳返青,萬物清新潔凈、 鮮明。

          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賞時卻忘記介于推。介子推不愿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于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準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節的淵源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東漢末年曹操、后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流傳全國,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系,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蘊含的介子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075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万州区| 星座| 平山县| 济阳县| 故城县| 花莲县| 陕西省| 北流市| 遂溪县| 昌乐县| 乌鲁木齐县| 大兴区| 都江堰市| 明溪县| 宜州市| 文山县| 葵青区| 磴口县| 本溪市| 庐江县| 含山县| 嘉兴市| 文成县| 鹤岗市| 恭城| 清原| 德钦县| 五指山市| 屏南县| 邯郸市| 宜川县| 安仁县| 卓资县| 江口县| 云和县| 清苑县| 湘潭市| 彝良县| 千阳县|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