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年初二的第一個習俗,就是大家都比較熟知的“回娘家”,這一天又被叫做“迎婿日”。今天小編整理了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由來典故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由來典故
相傳,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一習俗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話說這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安慶公主下嫁都尉歐陽倫。第一年除夕夜,已出嫁的姐妹們都回婆家過年去了,唯有新出嫁的安慶公主嫌婆家寒酸,仗著自己是馬皇后最小的女兒,硬是不回婆家,非要在宮中與父母一道過大年。
而歷來對子女管教極嚴的馬皇后勸說安慶公主:“你已為人妻,要孝敬公婆、體貼丈夫。他們多么想與剛過門的新媳婦熱熱鬧鬧地過個團圓年啊!”母后見女兒不吭氣,又開導她說,“你仗著是皇帝的女兒不回婆家,他們雖然說不出什么來,但他們心里會高興嗎?若要公道,打個顛倒,將來你當婆婆后,你的兒媳是公主,過大年她不與你們團圓,你會高興嗎?”好說歹說,安慶公主總算回婆家了。
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正在宮院里放鞭炮,忽見安慶公主與駙馬都尉歐陽倫來給他們拜年了。朱元璋想:昨天夜里才把你打發走,今天一早你們又來了,便問公主:“你給公婆拜過年了嗎?”安慶公主嘻嘻一笑,頭搖得像撥浪鼓。朱元璋大怒:“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么大年不先給你公婆磕頭,而大老遠進宮先拜我們呢?!去去!先去給你公婆拜年,老老實實地在家待一天侍奉他們,明天再來給我們拜年吧!”朱元璋說著回書房寫了一副對聯遞給女兒,讓他們回去琢磨,接著便將他們攆了出去。安慶公主回去打開一看對聯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地義。”后來這件事就被傳開了,朱元璋讓安慶公主初二進宮拜年被人們廣為流傳。后世的人們也就把這一天定為了女兒回娘家探親的習俗,慢慢的一直流傳至今。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俗稱“迎婿日”。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中國人最親密的是血緣關系,姑爺有“半子之勞”,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姑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為“半個兒”見“親娘”的機會,以慰問“二老”。有的地方稱新女婿為“嬌客”。對于“嬌客”拜年,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
農歷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給娘家的小孩子們,這也是壓歲錢。
回娘家切忌一個人回去,如果一個人回去拜年那么很明顯是婚姻不幸福的表現,反之岳父母看到小兩口幸福美滿,自然會樂得合不攏嘴。
這天回娘家拜年,切忌不可空著手回去,要提前準備好禮物,在以前的社會一般都是準備一大袋餅干和糖果,現代社會可以選擇的物品就比較多了。去拜年時,如果家中有侄兒或者外甥,一般都要準備紅包,多少無所謂,就是一個情意。
回娘家拜年是傳承孝道的表現,是“不忘本”的表現,可以讓親情有了更多維系和增進的機會,如果長時間不回娘家拜年難免會讓人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