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有趣的姓氏,而這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便消失了。不過有些獨特的姓氏卻是延續至今,但卻也是瀕臨消失。那么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百家姓中最少的姓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百家姓中最少的姓氏
1、倒數第三:山。這個姓在這里讀亞,是在安徽發現的,只有兩千多人。這個姓氏的來源是當年岳飛遭秦檜的殘害,岳飛的后人就改姓山。特色名字:山洲、山軍。
2、倒數第二:死。這個姓氏是從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來的,不過他們為什么不發展成活呢?(姓這個姓的人數現在呈減少趨勢)特色名字:死不了、死神、死魂靈。
3、倒數第一:難(不過不知道這里應該念兩聲還是四聲)古代有個部落的人崇拜一種鳥,這種鳥的名字就叫難,不過他們后來都北遷到了朝鮮,中國境內已經很少見到這種姓了。特色名字:難題、難不倒。中國現行最少的姓氏是“難”(讀去聲),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于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后北遷,大部分遷徙到了朝鮮半島。
中國已極少存在“杲”姓。走了中國很多地方,幾乎沒有碰到有人認識這個姓的。這個字在江蘇三泰用得較多,他們叫東西也稱“杲梓”.杲即:日出東方為杲,太陽從東邊爬到樹上;梓即:日落西方為梓,人們辛苦了一天太陽從樹上掉下去了。杲也就是明亮的意思,能給人們帶來光明。
罕見的“母”姓。在山東泰安有一個母家莊,這個村莊的居民多數姓母。母“姓的的歷史很久,人數不多,分布的地區也不廣。
接[接、翣、擑,讀音作jié(ㄐㄧㄝˊ)],源于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接子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史記·孟子荀卿傳》記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
今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遼寧省錦州市、朝陽市北票市、遼陽市、大連市、大石橋市、丹東市、撫順市、本溪市、錦西市,山東省青島市、煙臺市萊陽市、蓬萊市、日照市莒縣、威海市、泰安市肥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市、鶴崗市、綏化市綏棱縣、黑河市北安市,吉林省白山市,江蘇省徐州市、淮安市洪澤縣、無錫市、蘇州市,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市、寧波市、嘉興市,天津市,福建省廈門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接氏族人分布。
伯姓起源有三:
一、系出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始祖為伯益。伯益本是黃帝后裔。舜時任東夷部族首領,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各得位后,曾想讓位給伯益。伯益推辭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陽。后來,禹的兒子啟得天下,建立夏朝,殺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屬下作官,以調馴鳥獸出名,受賜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長官之意。益為東夷首領,故稱伯益。《風俗通》載: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二、系出姜姓夷。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紂時,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曾經扣馬拒諫,請求停止武力伐紂。武王不聽,一舉攻滅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食野菜樹果,終被餓死。伯夷是孤竹國君的長子,其后以行次為姓得伯姓。
三、系出荀姓,起源于春秋時期。始祖為荀林父。荀林父字伯,世稱荀伯。其孫荀閣,以其祖父功高,遂用其祖父之字“伯”為姓,稱伯閣,世代子孫乃成伯姓。
蒙古族姓氏。回族、蒙古族、漢化族,同為一宗;另一宗為漢族。"脫"姓在歷史上有很多來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源于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爵封鄭王,主修宋、遼、金三史的脫脫(1314-1355年)。
據沈陽脫氏家譜所記,沈陽脫姓的回族人家,是元朝脫脫丞相的后代。從14世紀初葉就東來至沈定居了。現在沈陽的鐵氏家族是"明清官宦之家"的后代。據傳,明初惠帝建文年間(公元1399年)先祖鐵鉉,鄧縣(今河南省鄧縣)人。明太祖朱元璋卒,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即后來的成祖)與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爭奪帝位。鐵鉉當時為山東參政,效忠惠帝,堅守濟南,屢敗燕兵。及燕王即帝位,鐵鉉兵敗被殺。其族人逃難于山海關外,隱居于錦西郎君洞,明末清初遷居沈陽,有6人為官。
于風姓,出自周朝初期太昊伏羲氏裔孫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須,出太昊伏曦氏風姓后裔,有須句國。”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太昊伏羲氏的裔孫封于須句(今山東壽張、東平之間),建有須句國,亦稱須朐國,子爵,史稱其國君為“須句子。
須[須、須,讀音作xū(ㄒㄩ),亦可讀作bān(ㄅㄢ)]
今山東省的諸城市、臨沂市、膠南市、東平市,江蘇省的無錫市、常州市、常熟市、江陰市,上海市的寶山區、普陀區等地,均有須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