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百家姓 >

          竇姓的來源與歷史溯源

          | 婉玲

          竇性是我國漢族的一種姓氏,它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八位,相傳竇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后氏帝相失國后,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竇,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竇氏。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竇姓的來源與歷史溯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竇姓的來源與歷史溯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

          竇姓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賜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

          竇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緡的避難之地,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后緡也跟隨著前去。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御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后緡),就到洛水轉彎流匯黃河的地方一個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果也被有窮氏部落人發現并關入竇(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后來懷孕的后緡臨近產期,就攜帶著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竇,奔歸有仍(今山東濟寧),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是禹的五世孫。

          太康失位后,經過了羿、寒淖的篡位時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繼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繼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繼位。

          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世代相傳至今。竇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氐族庫狄宥連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在史籍《魏志》中,記載有庫狄宥連部,其實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較強大的部落。在晉朝末期,庫狄宥連部的首領以所居之地“屋竇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鄉)為姓氏,稱竇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竇羽泥后來率部與北魏政權抗衡,最終敗北,整個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漸融合于鮮卑族。

          在竇羽泥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漢化姓氏者,稱竇羽氏,后在北周時期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在當時形成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權勢集團。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竇公,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戰國時期,魏國有中大夫竇公,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竇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出自周穆王賜皇后氏族為竇氏,參考文獻《穆天子傳奇》。

          竇姓的得姓始祖

          少康、竇公、竇羽泥、烏扎喇·多羅岱。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竇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后氏帝相失國后,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竇,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竇氏。關于此事,在《風俗通》和《尚友錄》上也有記載。竇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竇氏的最早發源地,也是古時的國名,這個地方在今山東省濟寧市一帶。故竇氏后人奉少康為竇姓的得姓始祖。

          竇姓的歷史名人

          竇嬰

          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后因罪被殺。

          竇融

          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后因參加鎮壓綠林、赤眉農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他先奉隗囂正朔,后見光武帝號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征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后,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竇氏貴寵,一門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病。歲余,融上衛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竇固

          字孟孫。(?—88年),扶風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名將,竇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將,與馬武擊破燒當羌。因受堂兄竇穆牽連被禁錮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并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漢章帝劉炟繼位后,征召竇固為大鴻臚,歷任光祿勛、衛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征求竇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竇固去世,謚號文。

          竇憲

          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竇武

          字游平(?-168),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為皇后,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桓帝死,無子,與其女竇太后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泄,反為曹節等所殺。

          竇鞏

          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珠集》。

          竇蘋

          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北宋仁宗時代。《酒譜》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于酒的詩文等,內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匯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于酒的文章。

          竇默

          字子聲(1196-1280),初名杰,又字漢卿,元代廣平府肥鄉縣興教鄉人(現邯鄲市肥鄉縣)。竇默是中國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學家、教育家和醫學家。竇默自幼熟讀詩書,廣結朋友,和許衡、姚樞等當時的理學家共同探討程朱理學,“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無所不學。廣泛涉獵,無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學知識更為豐富和系統化,特別是朱熹思想的滲透,形成自己一套觀點,為他日后出仕元廷,輔佐世祖,成就帝業,奠定了基礎。

          竇太后

          中華帝國黃老學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呂后賞賜每個諸侯王宮女五名,竇漪也在被選之列。因家在清河,竇姬請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但宦官把事給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國去,就這樣她到了代國,但代王劉恒非常喜歡她,和她生了劉啟和劉武。竇姬信奉黃老之學(道家學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劉啟以黃老治國,在以後的日子里黃老思想成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竇太后逝世為止,歷經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漢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1305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连山| 纳雍县| 上犹县| 温州市| 榆树市| 汉源县| 德令哈市| 华安县| 扶绥县| 黔西县| 民丰县| 三都| 达拉特旗| 秭归县| 福鼎市| 南靖县| 山西省| 连云港市| 宁阳县| 泽州县| 工布江达县| 鸡西市| 健康| 普宁市| 蚌埠市| 沙雅县| 临泉县| 乌兰县| 定远县| 城固县| 沾化县| 黎川县| 宁夏| 富蕴县| 黑山县| 句容市| 泸溪县| 五家渠市| 武强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