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百家姓 >

          衛姓的起源有什么說法

          | 梓炫

          衛姓主要集中于山西、陜西、四川、河南,這四省大約占衛姓總人口的77.0%。山西為衛姓第一大省,約占衛姓總人口的24%。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衛姓的起源有什么說法 ,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衛姓的起源有什么說法

          出自姬姓

          來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并。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出自姚姓

          古有衛國,舜之后裔,后滅于商,子孫以國為氏。

          源于賜姓、改姓

          1、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2、鄭姓改姓。名將衛青本姓鄭,后改衛姓。

          源于衛國公室

          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于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滅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少數民族

          1、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后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于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隸屬于鮮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昌黎衛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于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衛組成的部落名稱,后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清朝中葉以后,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氏、富氏、巴氏等。

          3、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4、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里改(火兒阿)部首領。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氏,為滿族漢姓衛氏之先。

          衛姓的得姓始祖

          衛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衛國,即河南省淇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余代。后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并入秦,衛國公族的后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

          衛姓的遷徙分布

          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衛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東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衛國立國八百余年,期間曾三遷國都,一遷楚丘(今河南滑縣),二遷帝丘(今河南濮陽),三遷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二世滅衛之前,衛國公族因仕宦、逃難外加三次遷都等原因,已進入山西、河北、陜西、山東等地。就在二世滅衛的同一年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刀兵過處,有燕(今河北北部)人衛滿避地朝鮮稱王。

          漢景帝時丞相衛綰,世居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其裔孫衛皓在應召途中卒于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明帝因賜所亡地葬之,子孫遂安家于安邑。衛皓玄孫衛,歷任魏晉二朝,貴至宰相,少子衛宣貴為駙馬,其余三子亦榮耀異常,長子衛恒之次子衛在東晉初因避亂移居建業(今江蘇南京),衛族叔衛展因仕宦亦入東晉。除此支衛姓外,追隨劉邦東征西討的將領中有后來被封為武原侯的衛月去和封為東平侯的衛毋擇,其子孫襲爵,顯赫一時。

          另外再加鄭姓改衛的衛青家族的出現,使衛姓成為天下名門著姓之一,也使衛姓河東郡望昌盛至極。此后不久的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衛子豪之女貴為平帝母后也推波助瀾,使衛姓在西漢時的發展達到高峰,也使許多衛姓人落籍今陜西西安。三國時,蜀有嘉嚴道(今四川滎經)人衛繼,吳有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衛旌,表明此際之衛姓已落籍于今四川、江蘇等南方省份,其中北周蜀人衛元嵩是由河東(今山西永濟)遷徙而去的。

          兩晉南北朝至隋唐,衛姓除繼續昌盛于河東郡外,還在陳留郡興旺發達。

          唐時,戶部郎中衛畿道由河東徙京兆(今陜西西安)。

          唐末,有山東之衛姓避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其裔有衛闐遷昆山石浦鄉。此際衛姓有徙于浙江、安徽、江西、廣東者,其中廣東衛姓是唐代官吏、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中行的后裔。宋元時,衛姓遍布江南各地及甘肅等省。

          明初,山西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清代,其分布已相當廣泛。

          如今,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陜西、四川等省為多。

          衛姓的人口分布

          先秦時期,衛姓活動于河南一帶。

          宋朝時期,衛姓大約有近10.2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三位。山東為衛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衛姓總人口的3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區。

          明朝時期,衛姓大約有9.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以后。山西為衛姓第一大省,約占衛姓總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江蘇、陜西、四川、河南、浙江等省。全國形成以山西為中心、向外逐漸遞減的衛姓分布區。

          當代衛姓的人口已達55萬,為第一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衛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衛姓主要集中于山西、陜西、四川、河南,這四省大約占衛姓總人口的770%。山西為衛姓第一大省,約占衛姓總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上海、江蘇、貴州、山東等省市。全國形成了以晉秦為中心,向南移動的衛姓分布區。

          衛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西大部、豫陜寧、甘肅南部、川渝鄂大部、安徽西北端、山東西南端、河北南端,衛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6%,居住了大約60%的衛姓人群。在山西北部、河北中部、山東西部、皖蘇北部、甘蒙中部、青海東部、川渝南部、貴州、云桂湘北段、湖北東南,衛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20%的衛姓人群。

          衛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A型占29.1%,B型占28.9%,AB型占9%

          1294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三河市| 美姑县| 类乌齐县| 嵊泗县| 克东县| 罗定市| 怀来县| 获嘉县| 青海省| 宁波市| 钟祥市| 正安县| 理塘县| 灌阳县| 阿克陶县| 海兴县| 涞水县| 阳泉市| 樟树市| 山阴县| 和田市| 平乡县| 嘉义市| 黄骅市| 潼关县| 天门市| 鄂尔多斯市| 饶平县| 鸡东县| 晋江市| 汝阳县| 玉田县| 千阳县| 江阴市| 邓州市| 马关县| 图木舒克市| 威远县| 中方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