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百家姓 >

          董氏字輩全國排序表

          | 淑娟

          董氏字輩全國各地排序表

          湖北黃安(紅安)董氏字輩:“士為其基賢良紹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黃岡浠水董氏字輩:“……方卜鳳來明盛瑞道發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寧咸安水董氏字輩:“……忠顯同發煥祚興師……”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輩:“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輩:“永治中萬代國回朝憶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輩:“文德天成宗永興啟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輩:“國福家大昌元發際光長定興時茂顯康永慶紅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輩:“士希逢時本”。

          湖北陽新董氏字輩:“天子應長綿正學承家順……”

          湖北天門董家塔董氏字輩:“正大光明秀啟仁文”。

          湖北天門北董家嘴董氏字輩:“重大先業世秉忠良佑賢輔德觀國之光”。

          湖北黃陂董氏字輩:“守誠立志洪才廣聚榮華富貴永繼書香進秀賢良”。

          湖北監利董氏字輩:“梗繼用君應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楊漢佐思長詩書行慶篤厚兆祥聯宗旺發家聲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輩:“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鴻茂職”。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輩:“照明家國本永發昌大長傳宗先文德繼世必呈祥”。

          浙江嵊縣董氏字輩:

          派字:“啟復宗成正開元繼述純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賢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橋梓松柏桐烜煌煥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輩:

          派字:“啟復宗成正開元繼述純傳先敦孝友永世守賢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橋梓松柏桐烜煌煥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溫州董氏字輩:“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樂清芙蓉堂董氏字輩:“……德孔孟真圣賢……”

          貴州赫章董氏字輩:“萬騰士如朝文顯貴登廷”。

          貴州銅仁董氏字輩:“明代新文光先正萬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長久留方遠懷化堂上奇根元”。

          貴州董氏一支字輩:“文正世孝維白茫行手”。

          貴州董氏一支字輩:“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懷光定登治安銓復宏宜宣居配維申鎮善述昌林琮相叢新”。

          江蘇贛榆董氏字輩:“國家恒建作毓淑自鴻興有為廣盛大承緒曰□安長華夏培兆俊信義廉明揚博愛曉先澤述上步其強”。

          江蘇鹽城董氏字輩:“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蘇連云港贛榆董氏字輩:“[國]玉[家]開[恒]繼[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鴻[洪]興有為廣盛大承緒曰長安華夏培兆俊信義廉明揚博愛曉先澤述上步其強”。

          江蘇徐州董一支氏字輩:“德文慶作振”。

          江蘇徐州董氏一支字輩:“心中正立志詩書”。

          江蘇泰州董氏字輩:“立志金寶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薊州董氏字輩:“廣德連彥文作春建”。

          天津寶坻八門董氏字輩:“自儀毓如維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輩:“應元文仲永伯大勝興希啟世宗國治方正習學成明道賢良主佑爾少時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輩:“國宗祖朝順文元啟太平萬邦吉昌永家和世代興”。

          河北景州董氏字輩:“天兆文耀允維萬世永昌元興貴立賢”。

          河北景縣董周莊董氏字輩:“維萬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鎮大章村董氏字輩:“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榮發元廷風云際會景胤繁隆職列將相位及公卿臺各垂勛青史標名流芳百代華表可宗”。

          河北邢臺董氏字輩:“魁一玉三五榮德可延沛”。

          河北青縣董氏字輩:“葆勛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輩:“振洪勝風現國甲……”

          河北豐潤董氏字輩:“漢春長(滄)玉國金(子)”。

          黑龍江董氏一支字輩:“廣文長德思太”。

          山東聊城董氏字輩:“……丕懷玉兆孝”。

          山東泰安董氏字輩:“兆瑞慶升廷文明呈光華”。

          山東臨沂董氏一支字輩:“儒進(兆)鳳(占)玉勤西家書衍慶國”。

          山東臨沂董氏一支字輩:“子玉守新言世系慶化繼志保倫常”。

          山東董氏一支字輩:“輝元錫連世傳”。

          山東泰山新泰董氏字輩:“志玉仲和士兆懷”。

          山東榮成董氏字輩:“佩世傳久照先勇”。

          山東曹縣董氏字輩:“鴻(效風)玉傳付記”。

          山東沾化董氏字輩:“……茂志祥鳳玉金……”

          山東新泰董氏字輩:“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懷明慶安祥”。

          山東棗莊董氏字輩:“用庶隆際修自大學鵬由志鳴金鼎業文興倫燦周復鴻榮光宗仁遠蕃衍承慶升長毓秀顯貴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國泰斯宇環俊英芳昆傳厚德先逸和順征”。

          山東菏澤董氏字輩:“.......文明克世坤志..”。

          山東齊河董氏一支字輩:“秉曰元繼廣昭憲慶永長修德忠厚遠福祿積善堂”。

          山東齊河祝阿鎮董氏字輩:“懷德有玉慶寶善福永長”。

          山東膠南董氏字輩:“慎良安全成方賢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東濟南董氏一支字輩:“家京樹生重茂先寶貴送于亮”。

          山東濟南董氏一支字輩:“大夢玉林泗光慶電延臺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來”。

          山東濟南商河董氏字輩:“吉全興守學振文傳憲延禮德繼世長淑仁意程月綠竹遠幼榮”。

          山東淄博董氏字輩:“……云漢桂蘭同木”。

          山東章丘水寨鎮董氏字輩:“……已而繼家聲恒光先仁續”。

          山東章丘普集鎮上皋村董氏字輩:“……成士連、光紹鴻旭、家道開昌。”

          山東濟寧董氏字輩:“邦照其德興龍吉慶祥”。

          山東即墨董氏字輩:“心熙慎良子嗣將昌(安全正方)”。

          山東寧陽董氏字輩:“世玉衍傳先廣尚”。

          山東泰安董氏字輩:“世兆傳成章如道選培光”。

          山東高唐董氏字輩:“文志洪樹良玉耀(躍)天”。

          山東棗莊滕州董氏字輩:“大毓觀端學紹隆慶佑昌”。

          山東棗莊董氏字輩:“志明金頂業文興倫參周”。

          山東商河董氏字輩:“樹傳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東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輩:“玉丕成加京樹生重茂堅”。

          山東德州董氏字輩:“登文懷照開志少樹偉而成佳”。

          山東日照董氏字輩:“懷家書延慶國本盡賢”。

          山東濰坊臨朐九山董氏字輩:“少孝奎金萬興振海”。

          山東滕陽董氏新排字輩:“文士守敬武尉秉誠祖肇中山榮發元廷風(文)云(作)際(士)會(昌)景(慶月)胤(玉)繁(計長)隆(廣)職(克兆)立(治)將(安)相(長)貴其公卿臺閣永存歷志標名千秋傳芳華表可宗紀延先德宏偉振興”。

          山東騰縣、山東北薄梁董氏字輩:“作毓觀端學紹慶佑昌”。

          山東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輩:“樹毓觀端學紹龍慶佑昌繩礽昭福萌克肇繼敦祥守道貽豐謨承家述顯良啟綿惟厚德致敬懋熙揚”。

          山東蓬萊灣子口大橋董家董氏字輩:“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維吉長春嘉樹秀鍾鼎載華彝”。

          山東威海董氏字輩:“敦厚以崇禮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遠正常萬古新”。

          山東單縣董氏字輩:“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慶”。

          河南固始董氏字輩:“正大朝庭如德義明”。

          河南焦作武陟謝旗營鎮蒯村董氏字輩:“深(厚)燔(燦熔)克大……曾王元玉連銘清榮煥廣”。

          河南永城薛湖鎮董莊村董氏字輩:“敬發先勝訓恒存重要新□□□□□祖德培聽仁”。

          河南南陽鄧州龍堰鄉(白落鄉)李營村董氏字輩:“國守思鳳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齡延宏法漢朝增芳澤仁義志信立緒先林清華秀生敏新晉欽育潔萬世傳”。

          河南柘城董氏字輩:“詩林傳世澤忠孝振家聲仁義道長遠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陽范縣董氏字輩:“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鄉封丘王村董莊董氏字輩:“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陽潢川董氏字輩:“道遠冀全長林術良德昌文學慶顯陽賢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輩:“敬法先圣訓恒存忠孝心”。

          遼寧董氏一支字輩:“德清朝國政文克連明世天恩錫福長”。

          遼寧本溪董氏字輩:“品利洪庭世長學正茂春”。

          遼寧本溪桓仁董氏字輩:“芳悅清仁”。

          遼寧鞍山海城董氏字輩:“國玉世維萬福立長春”。

          遼寧大連金縣大孤山董氏字輩:“大寶萬學國文生繼廣”。

          遼寧大連市旅順口區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輩分氏這樣的:年、長、振、志、文、學、連、紹、武、英、明。

          遼寧清原董氏字輩:“慶守殿德利”。

          遼寧鞍山岫巖石廟子村董氏字輩:“德清朝國政文克連明世”。

          山東宛城、遼寧凌源四合當鎮小湯溝村董氏字輩:“文學聯國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輩:“一家承須行是敬德”。

          福建連城董氏一支字輩:“德永祖榮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國家世盛肇啟書興志誠昭憲業績穎昌瑞寧聰健毓圣登強”。

          安徽董氏一支字輩:“其發本邦安業克勤余香”。

          安徽蕭縣董氏字輩:“正宜祥克永明道福開昌詩書鴻經濟忠孝譽文章”。

          安徽涇縣夏滸董氏字輩:“一本天亮,傳承祖光,思明大學,明世其昌”。

          安徽定遠董氏字輩:“四開學永正長青”。

          安徽太湖董彎董氏字輩:“師繼以善長發其強”。

          安徽界首市邴集鄉大董莊:“學瑞連西金玉滿堂紅”。

          安徽界首市邴集鄉董寨行政村:“吉學金會慶”。

          安徽利辛縣張村鎮董營村董氏字輩:“建春振廷月昌紹際”。(該村以前是阜陽管轄現在劃為亳州管轄。

          安徽泗縣萇圩村小董莊:“....振兆立澤洪.....”

          安徽無為董氏一支字輩:“長兆先訓維德科明”。

          安徽無為董氏一支字輩:“生成有大本勤學必廣前傳家興事業積德游人羨”。

          安徽安慶董氏字輩:“必文為延嗣重柏有萬春洪烈傳廣承顯祖德光明學玉經邦澤曾高桓國材景云自天開”。

          安徽淮北董氏字輩:“萬化景運宏昌履端啟發德義信敬澄誼明道訓守先圣良玉碧青軍振民豐金龍升晨”。

          安徽濉溪縣四鋪鄉董氏字輩:“光明俊秀福壽恒昌傳家寶善”。

          安徽馬鞍山當涂董氏字輩:“正國玉家本明金(君)譜兆財”。

          四川遂寧董氏字輩:“帝學孔思孟世代富興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道德乾坤達文成國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文之聯元學言承先向賢光祖召顯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陜西董氏一支字輩:“國正生大道明興福遠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輩:“德顯修邦蘭□枝茂桂蕊飄香”。

          廣西玉林容縣董氏字輩:“漢啟祖德文明永紹基”。

          臥虎堂董氏字輩:“文作士昌月玉吉廣”。

          三策堂董氏字輩:“欽明思康泰晴水躍家邦”。

          河南南陽臥龍區董營字輩:一啟明光遠萬世祖德長家傳勤儉讓............

          江蘇揚州高郵八橋董家莊字輩:“文王成朝殿德興耀先庭”。

          董姓源流

          源流一

          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后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史書上亦稱廖叔安。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他對龍(馬)的習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董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為董督。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大史,籍黡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

          這兩個董督的后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為晉侯史官,其后代則世代為侯氏。

          源流三

          源于己姓,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顓頊任命其為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為“祝融”之官稱。后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鎮壓,重黎多次鎮壓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為祝融之官。

          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后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在史籍《后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漢朝時期的“河東聞喜”,即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關羽的家鄉,其時有一巨大的濕地地貌,因水中盛產“董蕖”因而稱“董澤”。“董蕖”,就是古人對蓮藕的一種稱謂,在今天山西、陜西地區,菜市場上仍有稱蓮藕為“董菜”者。傳說,董澤曾“浩淼數百里”,后被人類破壞,逐漸成為鹽湖,最后干涸,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只留得一個“運城市鹽湖區”的行政名稱。

          在董澤周圍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為姓氏者,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董姓得姓始祖

          董父、參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各支始祖

          董仲舒、董伯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其裔有一支于宋淳佑間遷鄞,再遷慈溪。傳至五十二世董伯莊,永樂間人贅鄞城西北隅芳嘉橋為始遷祖。是為四明儒林董氏始祖。

          董元山、董伯清、董仲綱:西漢董仲舒七世孫董元山徙家溧陽;三十五世董伯清別居邑之前川;董伯清之子董仲綱入贅舊縣基本氏。是為江蘇溧陽舊縣董氏始祖。

          董德卿、董 寧:唐朝時期衢州龍游立德鄉人,四世孫董舜祖,唐乾寧年間官嵊縣令,退隱邑之龜溪石壁,董舜祖之孫董寧,后梁乾化間再遷新昌雪溪。是為浙江紹興董氏始祖。

          董 賦:唐文宗執政事情官御史中丞,世居龍游立德鄉。其子董桂,始徙奉化連溪。是為大董董氏始祖。

          董 成:原籍金陵。唐朝末期流落至滇,仕南詔為布燮,后裔先后轉徙劍川、景東、云龍、洱源、云縣等地。是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董 元、董 達:原籍山東,唐咸通間遷居東陽安坑。董元九世孫董榮在北宋乾興中徙蕭山,二十四世董達,元至元間遷居浦陽東溪。是為浦陽董氏始祖。

          董繼鳴、董宗良:南宋時遷金華鐵嶺頭。小宗始祖;董宗良,繼鳴十四世孫,明清之交后徙湖海塘下董宅。是為西睦董氏始祖。

          董官一、董其昌、董傳策、董宜陽:元初居華亭竹岡。明董其昌、董傳策、董宜陽皆出此族。是為華亭董氏始祖。

          董廷圭:明洪武初自石首遷居華容鼎壹鄉。是為華容董氏始祖。

          董勝一:明代自江西遷湖北大冶宋皇堡。是為湖北大冶董氏始祖。

          董佚名:明萬歷年間自鄞縣西十三橋遷鎮海鷂鶯灣。是為浙江鎮海鷂鶯灣董氏始祖。

          董姓遠祖傳說:重黎

          重黎是少昊族的重和顓頊族的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氏族的首領,在帝嚳時擔任管理火種之官,官名火正,又稱祝融,因在征討長江流域共工氏無功而被帝嚳所殺,其弟吳回繼任祝融之職。因此,重黎和吳回之后也稱祝融氏。祝融氏之后主要發展為八支,形成已、彭、妘等祝融八姓。董姓即源于已姓。傳說到帝舜時代,已姓的飂叔安的兒子董父被舉薦為御龍官,為帝舜馴養蛟龍有功,被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重黎便為董姓的祖先。

          董姓血緣始祖:飂叔安

          祝融八姓之一的已姓族系不斷繁衍發展,其中有一支被封于蓼,蓼又作飂或廖,叔安是這一支系首領的一個名字。叔安的兒子董父因入朝為帝舜馴龍有功,受賜董姓,因此董姓蓼人或姓董,或姓廖,董姓后人也尊飂叔安為始祖。到西周時,蓼地已建蓼國。《左傳》魯桓公十一年(前701)載有蓼與隨、絞、州、鄖等國伐楚之事。古蓼國地域在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一帶,湖陽鎮附近除古有蓼山,山上有蓼王廟外,鎮北仍有蓼陽河。據何浩《楚滅國研究》,蓼國滅于楚文王五年(前685)至楚成王十六年(前656)之間。為與文公五年(前622)楚所滅固始姬姓之蓼相區別,此蓼國又稱西蓼。因而古西蓼國所在地今河南唐河縣自然成為董姓祖源地。

          1027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拉木县| 云霄县| 通道| 乐陵市| 福建省| 英德市| 古田县| 克什克腾旗| 于都县| 曲阳县| 甘南县| 龙口市| 芒康县| 白朗县| 隆子县| 清原| 大名县| 河北区| 玛多县| 高淳县| 华安县| 四子王旗| 汤原县| 军事| 大关县| 渭源县| 沁阳市| 平定县| 松潘县| 龙口市| 香港 | 涞源县| 株洲市| 永泰县| 榆林市| 通州市| 平昌县| 灵寿县| 抚州市| 辰溪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