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有1291萬人報名,如何看待近年來的“高考熱”
距離2023年的高考不遠了,數據表示,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再創記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3年高考有1291萬人報名,如何看待近年來的“高考熱”,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2023年高考有1291萬人報名,如何看待近年來的“高考熱”
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及城市公布了具體人數,不少地區的高考報名人數與2022年相比均有所增加甚至暴漲,據教育部網站消息,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比去年增加9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這個數字不僅僅代表著高考的競爭激烈,更反映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渴求。
一方面,高考作為國家和學校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自然會吸引大量學生的報名。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希望通過高考進入更好的大學,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以此為自己的未來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同時,高考也被視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通過高考的考生,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從而實現社會的上升。
另一方面,高考報名人數的增加也反映了社會的壓力和焦慮。目前,我國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對分數的過度追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忽視等等。這些問題使得高考的競爭更加激烈,使得考生和家長們的焦慮感更加強烈。同時,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的不公,讓一些人得到了更多的機會,而另一些人則被邊緣化和排斥。
綜上所述,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既代表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望,也反映了高考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社會的壓力和焦慮。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個數字,不僅要關注高考的競爭和壓力,更要關注教育的公平和質量。只有這樣,才能讓高考真正成為選拔人才的公平競技場,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
2023高考大省有哪些
TOP.1 河南省:預計126萬人
2023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預測將達到“126萬人”,繼續穩居全國高考人數第一位。
TOP.2 山東省:預計88萬人
2022年山東省高考報名人數為59.88萬人,預計2023年將達到88萬人,穩居全國第二。
TOP.3 河北省:預計82萬人
河北省2022年報名人數共75萬余人,比2021年的63.4萬余人,超出了11萬多,預計2023年將達到82萬人,穩居全國第三。
TOP.4 廣東省:預計80萬人
2022年廣東省高考人數達到70.2萬人,預計2023年將達到80萬人,穩居全國第四。
TOP.5 四川省:預計78萬人
2022年廣東省高考人數達到77萬人,預計2023年將達到78萬人,穩居全國第五。
全力以赴實現“平安高考”目標任務
一、從嚴規范管理,全力保障考試安全
——嚴格落實安全責任。會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做好今年高考安全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切實壓實各地各部門主體責任。指導各地全面梳理存在的安全隱患,改進完善相關措施,守牢考試安全底線。
——嚴格規范考試管理。指導各地進一步健全考務管理工作制度,健全考務工作人員管理、試卷印制、試卷運送與保管、考試實施、安全保密等工作規范要求,保障考試招生公平、安全、科學、規范。
——嚴厲打擊考試舞弊。會同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開展打擊作弊專項行動,將防范手機作弊作為重中之重,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指導各地強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嚴格入場安檢規范,強化考場監考巡考,嚴厲打擊利用手機等通信設備作弊行為。對于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為的考生和人員,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堅決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
——統籌做好考試防疫。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部門,指導各地深入總結以往經驗做法,堅持科學精準防疫,精準落實“乙類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預案,針對不同考生情況分類設置考場,備足備用考場和工作人員,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員考前健康監測,細化防疫措施,及時發布考試防疫要求。
二、優化考生服務,全力保障溫馨高考
——優化考生服務保障。會同國家氣象局等部門密切分析高考期間發生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等信息,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預案,確保能夠及時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治安出行、食宿衛生、噪音治理等方面的綜合保障。為全國近1萬名各類殘障考生參加考試提供合理便利。
——開展“2023年高考護航行動”。會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繼續開展“2023高考護航行動”,指導各地集中開展“清理互聯網涉考公眾賬號”“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等多個專項行動,積極營造良好考試環境。
——加強志愿填報指導。指導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組織考后高考志愿填報專項咨詢服務活動,多渠道、多方式為考生和家長提供政策解讀、信息參考和咨詢服務。充分發揮中學主渠道作用,加強高三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政策培訓,為考生提供更多針對性的優質服務。
三、強化宣傳引導,全力營造良好氛圍
——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指導各地充分發揮“新聞發言人”制度,積極運用電視、官網、官微、直播、短視頻等形式,開展廣泛多樣的信息發布、政策解讀等服務工作。
——規范涉考培訓機構行為。指導各地制定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加強校外涉考教育培訓機構涉高考行為的規范管理,嚴厲打擊虛假宣傳、收取高價咨詢費用、違規開展培訓服務、組織詐騙或作弊、擾亂考試招生秩序等違法違規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