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夕有很多特色習俗,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那么除夕春節有什么講究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僅供參考。
除夕春節有什么講究
一、如果要打掃居室的話,請就在除夕那天做好,如果居室有不想要的東西,也在這天移出為好,打掃時請把角落等打掃干凈為好,特別是家中的財氣位,要弄得明亮光潔,生氣勃勃,同時要謹記正月初一嚴禁灑掃與倒垃圾,會把家里的福氣財運掃光光,若真要動掃帚,記得由外往內掃,這樣不會把財氣掃走。
二、放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為自己趨除不利運勢,迎來好運的習俗。只是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小朋友
三、飲食上在初一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征,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后都得過著窮困生活。還有在初一時盡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如戳到手】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忌洗衣,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這二日不宜洗衣。
四、正月初一打破碗碟杯盤,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五、如果放橘樹或吉祥物的話,建議放在財氣位,就是入門的左邊或右邊對角線的位置,該位置最好不要是走道通路,而是能形成一個角落聚財之象,在這上面擺放一些吉祥物,就有增加財源的機會。
六、如果新春在家中擺設一些孔雀、駿馬之類的動物,即有所謂“孔雀開屏”、“馬到功成”之意,這樣的好意思,誰不希望?當然,在選擇時,要選栩栩如生的,如孔雀不開屏,馬兒垂頭喪氣的,就不要購買了,其它裝飾物也是如此標準。吉祥獸擺設包括龍、麒麟、龜、金魚、錦鯉、羊、牛、馬、鶴、象等,都是令人感到心境平和的物品,甚至能引發發家居風水的改變,令宅中人事順利。只是今年是猴年,所以少放跟虎有關的物品就可以。
七、春節時,如果在進門的迎面處擺放綠色闊葉類的植物,這樣不但可以避擋煞氣,還能起到招財進寶的作用,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八、帖春聯時要注意春聯的上下聯不能帖反,在平時也意看到春聯帖反的這一情況,要注意。區分上下聯,主要是平與仄。一般上聯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而下聯通常最后一個字是“平”聲。過了春節春聯也不隨便揭下來,而且貼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夠保持一年,來年春節前再貼春聯的時候,貼在舊春聯的上面。
九、真正貼福字的時間應該在除夕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且順序應該是從外向里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后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福”的正確貼法是正門、前門、墻上,“福”字要正貼,如果去年運不好或想討個口彩的可以到帖,而后門、洗手間、廚房、垃圾桶等污穢之所,“福”字則要倒貼。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1.各家各戶除夕這一天,都要最后一次認真地清掃自己庭院和住所的衛生,把家具、衣物、餐具和其他的各種家當,該洗的洗,該刷的刷,還其一個“清白”之身,在外人面前樹起一個新的“門面”。
2.抓緊備齊年貨,為節日期間自家的消費和款親待友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每逢春節,我國國定的節假日為三天,各地的情況和民俗不完全一樣,但春節的假期也都相對比較長。
3.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洗頭和理發,通過“沐浴”來洗去一年的風塵,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在以前,每到這時候,人們由于條件所限和手頭拮據的考慮,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燒水架盆,簡單地進行洗擦,請家人、親朋好友或鄰居代為剪發。
4.準備年夜飯。對于一般人家來說,除夕之夜的這頓飯,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最豐盛和團圓的。為了吃好這頓舊年中“最后的晚餐”,人們往往在除夕的白天就開始忙活。
5.除夕吃餃子:過年的餃子也有講究,有的在餃子里包進蜜棗,意為來年“甜甜蜜蜜”,還有不少人家把銅錢或硬幣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它,就會財源亨通。因為包錢不衛生,現在很多地方都時興用別的東西,如花生米等來代替硬幣。
6.除夕夜的主要風俗。夜幕垂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來到自己的門前、庭院或陽臺,燃鞭點炮,競放焰火。一時間鞭炮齊鳴,響聲震天,五彩的焰火把節日的夜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在濃烈的節日氣氛中,每家每戶開始興高采烈地吃年夜飯。
在一天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有趣的傳說。
據說在古代有一中很兇惡的動物叫“年”,每當大年三十的夜晚,“年”都要到處為非作歹,殘害百姓。為了能平安度過“年”這一關,人們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覺。大家圍著一堆火,吃喝閑談,不時將竹子投入火中燃燒。竹子在火堆里發出響亮的爆裂聲,嚇得“年”遠遠地躲起來,再也不敢進村來殘害百姓了。
所以,現在的人們還常常把鞭炮叫“爆竹”。等到大年初一清晨,人們都慶幸自己度過了“年”關,紛紛互相道賀,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