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節日知識 >

          藏族春節是怎么過的

          | 淑娟

          藏族春節是怎么過的

          藏歷臘月二十九

          藏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每家都要打掃庭院。在灶房正中間的墻壁上用面繪出"八瑞相"圖,在房梁上點上很多白色粉點,叫“亞色”,以此來期盼自家糧食滿倉、人丁興旺。晚上,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吃一種用牛羊肉、蘿卜、面疙瘩等做成的古突。“古突”中的“古”,在藏語中意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突巴”(面疙瘩湯或糌粑粥)。之后要舉行“古朵甲”儀式,男主人舉著火把在屋內各角落轉一圈,嘴里喊著滾出去,最后把火把和準備好的鬼食一起丟到路口,統一將一年的晦氣和不順趕出家門。

          藏歷除夕

          藏歷的十二月三十,也就是藏歷年的除夕夜,這一天,藏族民眾家家戶戶要掛經幡、換香布、擺切瑪及各色供品,還要在大門外用白土畫上“卐”符號等圖案,同時還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賽”等供品,以供奉灶神。

          藏歷年初一

          藏族人一般藏歷正月初一都會起很早或者通宵,但是不能開門只能在家中吃喝等待,只有當折嘎藝人在街頭大聲呼喊"拉結羅"時,才可打開大門,開啟新年第一天的慶祝活動。大年初一這天,有傳說誰家最先打上一桶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許多災難,所以家庭主婦都會早早起床到井里搶這第一桶水。煨桑是藏族祭天地諸神的儀式,就是用松柏枝焚燒起的霧靄煙霧,大年初一的早上,以第一個去煨桑的為榮。太陽升起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切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后,全家會閉門歡聚。

          藏歷年初二

          初二開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請客,也成了人們展示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扎西德勒!”的祝福聲。

          藏歷年初三

          初三各家都要舉行更新經幡的“脫索”活動,并在附近山頂上煨桑。

          藏歷年初四至十五

          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娛樂時間。十五日下午,有一種特別的鍋莊,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結尾。過了下午,每家都會把新年供品卸下來,各自開始準備進入忙碌的工作之中。

          藏族春節民俗活動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兩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制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面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涂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舊年最后一個月的二十九日,人們把灶房打掃干凈,在門窗上掛上新的簾布,屋里鋪上新的卡墊,還要在打掃干凈的灶房正中墻上或在房梁上用干面粉撒很多白粉點,叫“亞色”,并畫上“八寶吉祥”圖案。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則要舉行“古朵甲”儀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飲食擺在主房的佛龕前作為供品。還要在大門外用白土畫上“卐”符號等圖案,同時還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賽”等供品,以供奉灶神。初一早晨雞叫頭遍后,主婦們便起床到附近水源處背回第一桶凈水。每家派人到山頂煨桑。與此同時,各家各戶的桑爐里都騰起桑煙。主婦們回到家后把煮好的“觀顛”送給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起床后大家一起吃“智土”。之后,全家穿上節日盛裝到“竹素切瑪”前,共同祝賀新年。

          初一一大早,“哲噶”會挨家挨戶地闖門祝賀新年。上午,大家帶上哈達等,到附近寺廟朝拜佛像,并到和自家關系比較密切的喇嘛和上師處登門拜年。太陽出來時,每家有兩個人帶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瑪”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時,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歡聚一堂;初二,開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請客;初三,各家都要舉行更新經幡的“脫索”活動,并在附近山頂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娛樂時間;十五日下午,有一種特別的鍋莊,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結尾。過了下午,每家都會把新年供品卸下來,各自開始準備進入忙碌的工作之中。

          藏族春節

          要做什么

          藏歷新年,是藏族諸多節慶文化中最隆重、最重要的傳統佳節,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新春和新年的向往與期待。2011年5月23日,藏歷新年被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因為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藏歷新年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青苗,藏語叫“羅佩”,“羅”是“年”的諧音,“佩”是“獻新”,連起來恰好有“青苗獻新”之意。因此,每年歲暮,要用水浸泡一些青稞種下,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青苗代表農作物,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寓意。

          羊頭,系遠古的圖騰標志。藏語叫“羅果” “羅”是“年”的諧音,“果”是“頭”,連起來有“年頭”之意。因此,每逢新年時節,必備象征祥瑞的羊頭。羊頭還代表牲畜,有水草豐美、六畜興旺之意。

          藏族諺語中以“身穿羊毛氆氌暖,口吃青稞糌粑香”來表達藏族群眾對大自然給予豐衣足食的感恩之心。

          “卡塞”,是一種菜油或酥油和面粉制作的藏式糕點,“卡塞”花樣繁多,有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配以食用色素,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塞”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碟嘎”,是藏歷新年的重要用品。在精美的盤碟中疊放形狀不同的油炸面食,每一層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極具儀式感,也有濃重的裝飾藝術感。

          “卓索切瑪”,可稱為五谷斗或吉祥斗。首先用木板制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稱為“波雄”。在斗的正面雕刻八瑞相等吉祥圖案,背面一般則上單一的紅色漆,兩邊的把柄雕刻成雙龍戲珠,十分莊嚴,其中雕刻最精致的屬扎囊虱雕技術。木斗從中間隔為左右兩半,左邊盛放炒麥花,右邊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羅薩梅朵和“孜卓”。羅薩梅朵又稱瑞圣花,堆龍德慶區桑木村是羅薩梅朵之鄉。“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用酥油繪制太陽、月亮及六長壽等圖案,尼木縣是“孜卓”的故鄉。

          “吐恰”,意為大掃除。按照歷書確定的若干個“掃塵日”,各家各戶要全家男女老少總動員,從房內到房頂、從廚房到客廳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用最好的家居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另外,在節前,家家戶戶要用木桶或陶罐浸泡青稞,釀制青稞酒,還要把酥油、奶渣和紅、白糖糅合在一起,制作一種名叫“推”的酪糕。

          各地藏歷新年的風俗

          各地藏歷新年的風俗不盡相同,其中,以拉薩為主的傳統藏歷新年最具代表性。

          春耕中的禮器——切瑪盒

          藏族人民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一種高貴的禮器——切瑪盒,藏語叫“楚酥切瑪”,簡稱“切瑪”,譯作漢語叫“五谷豐收斗”或“豐收吉祥斗”。這種禮器在藏歷新年和每年的“開犁節(也叫春播節)”時用來祈求和祝愿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高原為什么盛行切瑪呢?切瑪象征著農業的豐收。自古以來,西藏以農牧業為主,由于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的不同,形成了純農業區、純牧業區和半農半牧幾種類型。人們認為糌粑是農業的精華,酥油是牧業的精華,切瑪則是兩種精華的結合。

          切瑪標志著過去一年的平平安安、農牧業收成好,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切瑪盒的來歷也是非常獨特。在西藏,人們在農業、牧業收獲完畢后,大家都要團聚在一起,共同慶祝豐收后的喜悅。在慶祝活動中的藏戲演出場上,中間立一根柳樹,柳枝上掛一張藏戲創史人——唐東杰布的畫像,底下放上斗裝糌粑,上面放上幾塊酥油片,中間插上一枝箭,表示吉祥圓滿。這個既簡單又大方的吉祥物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切瑪盒的前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最初的切瑪只是擺放一些糌粑、酥油,外形也很簡單。

          隨著歷史和社會的演變、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切瑪盒的外在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從粗糙、笨拙、簡單的原始形式逐漸變成為小巧精制的家用切瑪盒。

          切瑪盒上的圖案大多是固定成形的六長壽、六和睦等內容。

          意為新年花的“羅薩美朵”

          意為藏年花的“羅薩美朵”,是每年藏歷新年不可缺少的吉祥花。藏語里,“羅薩”是藏歷新年,“美朵”是鮮花的意思。每年的藏歷新年,家家戶戶的切瑪盒里都要插上“羅薩美朵”,代表溫馨的家庭里有著幸福的祝愿,承載著歡樂的故土上,能夠五谷豐登的期盼。

          什么是藏年花?羅薩美朵獻上吉祥藏年花,屬于藏歷新年的幸福花朵。

          提起藏年花,大家印象最深的就要數藏歷新年在切瑪盒里插著的五彩的羅薩美朵。藏語里,“羅薩”是藏歷新年,“美朵”是鮮花的意思,插上“羅薩美朵”就寓意著來年有一個美滿、豐收的幸福年。

          每年藏歷十一月間,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藏年花的制作,這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對藏族百姓來說,羅薩美朵是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新年而盛開的。羅薩美朵就是一種經過染色的麥穗花卉,每年在藏歷四月十五之前開始播種,六月施肥澆水,等到藏歷八 九月開始收割。收割后要一個月的時間曬干,然后把藏年花存放好,等到藏歷十二月進行染色。

          據說以前插在切瑪盒的羅薩美朵與青稞麥穗都是保持原有的色彩,無須染色。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與人們審美觀念的進步,人們更希望裝飾在切瑪盒上的羅薩美朵能有更加艷麗和豐富的色彩。

          “幸福綻放”的酥油花

          酥油花,在藏語中稱為“仔卓”,是藏民族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以酥油為原料,以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等為主題的一種手工油塑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

          吉祥八寶圖、六長壽、和氣四瑞……一塊塊酥油在酥油花制作者手中綻放光彩,成為藏歷新年最為絢麗多彩的吉祥祝福。藏歷新年期間,這些精美的酥油花也將在切瑪盒上“幸福綻放”。

          塑彩羊頭——隆果

          塑彩羊頭——隆果,是一種用陶瓷、石膏等不同材質制作的塑彩羊頭,藏語發音為“隆果”,是藏歷新年的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叫作“吉祥羊頭”。

          在藏語中,“隆果”正好是藏語“新年”的諧音,同時也寓意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象征豐收吉祥的青稞苗

          藏歷十二月開始,家家戶戶都會到年貨市場購買青稞苗。

          等到藏歷新年大年初一,將青稞苗與“隆果”“德嘎”等物品擺放在客廳的藏式柜子上,慶祝農耕的開始,以求一年豐收吉祥。

          青稞苗的擺放也很有講究,要擺在切瑪盒旁,邊上再擺上“隆果”,這樣擺放寓意著五谷豐登,開頭順利。

          藏歷新年必備美食——風干牦牛肉

          風干牦牛肉,是藏歷新年期間必備的美味食物。

          趁著年前最冷的那段時間,將牛肉割成小條,掛在陰涼處,讓其自然風干,既去水分,又保持鮮味。口味根據自己的喜好,有的抹上鹽,有的抹上辣椒、孜然,還有些會抹上各種藏族調味品,比如野蔥,有的則什么也不抹。經過風干之后,肉質松脆,口味獨特,令食者回味無窮。

          過年期間如果吃不完,可以裝到布袋里,懸掛到家里陰涼通風處,或者切成小塊,密封在食品袋里,裝到冰箱的冷凍室,讓干肉保存的時間更長。

          卡賽、德嘎、替

          “卡賽”是藏歷新年的傳統食物,用酥油炸制而成,然后再裹上白砂糖或者彩色的各種形狀的面食。“卡賽”的形狀各有不同,有圓形、花形、麻花形、蝴蝶形等。

          “德嘎”是一種由白面、酥油、牛奶、糖等各種原材料制成的油炸品。

          “替”是一種由酥油和奶渣做的藏式甜品,不僅在藏歷新年,在其他節慶與婚禮等重大節日也能夠看到。除了這些,藏歷新年的年貨還有許許多多,這讓人眼花繚亂琳瑯滿目的年貨,讓我們不禁感慨,又是一年合家團聚時……

          年年皆勝意,歲歲常歡愉。年味無處不在,它藏在數不清的年貨里,藏在過年置辦的新衣服里,藏在每一張幸福的笑臉上。春節與藏歷新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的期盼,家家團圓、歡聚一堂,是對新一年的奮斗,更是一種鼓舞。新的一年,新的期盼,祝福國泰民安、幸福吉祥。

          藏歷春節時間是哪一天

          每年,藏歷新年和春節的公歷時間都是不固定的。有時候相差兩三天、有時候相差一個月,但也有重疊的時候,2024年就是在同一天,藏歷新年和春節都是公歷2月10日。

          967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新津县| 淳化县| 宁津县| 固安县| 潼南县| 科尔| 平度市| 沅陵县| 华坪县| 腾冲县| 彩票| 马鞍山市| 蕲春县| 城口县| 巨野县| 莱芜市| 十堰市| 昭平县| 兴文县| 万年县| 五大连池市| 渝中区| 西林县| 贵阳市| 奉化市| 玛多县| 长兴县| 民勤县| 登封市| 麻栗坡县| 监利县| 阿克陶县| 黎川县| 英吉沙县| 龙泉市| 恩施市| 花莲县| 双辽市| 苏尼特右旗|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