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最好燒紙時間
寒食節有些地方會提前1-3天燒紙祭祖,在一些農村地區,寒食節祭祖有“燒紙錢”的習俗,如果在寒食節當天“燒紙錢”的話,很多晚輩會擔心先輩不能及時收取,因此就會提前1-3天祭祖。
清明一向有祭掃,禁煙火,吃寒食的傳統。而且同時伴有踏青,插柳,放風箏,打馬球,蕩秋千等戶外活動。燒紙不僅不是清明的傳統,而且是與其傳統嚴重相違背的。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彼未穲虺肌兑理嵑屠钌崛寺弥泻掣惺隆罚骸耙话傥迦诊L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焙辰?,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焙彻澰从诖呵飼r,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賞時卻忘記介于推。介子推不愿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于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準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節紀念人物:介子推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很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墒墙樽油浦x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
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p>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笨芍^盛極。
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