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起源是什么時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起源是什么時候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傳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立的。傳說中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春秋戰國時代,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游戲,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游說之士出于利害考慮,暗示君王得到啟發。
唐宋時代,“文義謎語”日漸發展,制謎和猜謎的人多起來。”至南宋時,每逢元宵佳節,文人墨客把謎語寫在紗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助興。
(1)在元宵節送燈的時候,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
(2)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
正月十五送燈送幾盞好
正月十五送燈是送單還是送雙好?
正月十五送燈送幾盞好要依據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來看,一般大多數地區是一座墳上一盞就好了。
正月十五送燈有時間規定嗎?
正月十五送燈時間要依據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來看,一般太陽落山后好些。
正月十五送燈放哪些位置好?
到祖墳地,每座墳頭放一盞,在墳頂背風處點燃,然后也到河邊灣旁、水井旁放燈,家中糧倉放老鼠燈,豬圈、牛羊欄也放燈,現在條件好了,買燈去放當然可以。
正月十五送燈要不要寫名字?
正月十五送燈寫不寫名字沒關系,只要在墳頂背風處點燃就可以了。
1.這天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戶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許在娘家過十五的,更不允許送娘家的燈。只有娘家人絕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兒代為送燈。所以娘家人最忌諱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過十五或送燈,據說這樣會讓娘家人丁不興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觀娘家燈”之說。但媳婦可以送燈,因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沒有出嫁的女兒還是娘家人,可以送燈的。
總的來說,正月十五送燈不能女性送,且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戶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一般一座墳上一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