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這一件事情,對于每一個生肖屬相來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雖然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人們也需要對于春節以及貼春聯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貼春聯的寓意和象征,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貼春聯的寓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好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以前的人們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據說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叫做年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家家戶戶就在門上掛桃枝,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后來掛桃符就變化成了貼春聯流傳下來的了。
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趕邪佞保平安,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春聯起源于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猛的怪獸,它時常作惡多端,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后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叫做年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家家戶戶就在門上掛桃枝,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后來掛桃符就變化成了貼春聯流傳下來的了。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一直“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