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過后五彩繩怎么處理
有說法稱端午節戴著的彩繩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焚燒。有些地方是端午節后下第一場雨時,摘下拋到河里,讓它隨雨水沖走。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所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于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戴上了五彩繩后就不能隨意的摘下來,一般需要等到端午節過后的第一場雨水后,才可以將五彩繩摘下來,扔進水中,寓意著讓疾病隨著雨水被沖刷走。不過另一些地方的習俗略有不同,他們會將五彩繩一直戴到七月七的時候,再次等待雨水的降臨,這時才會丟掉五彩繩。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
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在《續漢書》、《后漢書》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為可抵防惡氣。
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五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
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
以動物為標志,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龜蛇),中央為黃龍,均為靈物。
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征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因為至今沒有關于這幾種色彩為什么會消災去病的具體說明。
可見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節日用的艾葉、菖蒲、雄黃等醫藥功用顯然不同,純屬俗信求吉的需要。
端午節的五彩繩按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俗是建議扔掉的,民俗說法是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下雨天,把五彩繩扔在雨里可以帶走接下來一年里的不幸與煩惱,是老人對孩子的祝福。
端午節的五彩繩是作為吉祥物制作出來的飾品,自己覺得佩戴好看想要留下來是可以的。
端午節的五彩繩一般在五月初五頭一天晚上就戴上,尤其是家中有小孩的家庭,都需要在手上系上五彩繩,或者在嬰兒的手鐲上將五彩繩綁在上面。還有一些地區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的早上,太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將將五彩繩綁在手上,不光是小孩需要系,很多大人也會在這一天系上五彩繩以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