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的吉祥寓意
1.年二十五寫春字:在“寫春字”的習俗中,人們會在年二十一日前將春字寫好。這一習俗源于明朝文人的“拆字”游戲,他們將“春”字拆解為“立春”的兩個部分,以占卜全年的吉兇。此習俗流傳至清朝,婦女們會正式用紅紙寫好“春”字,還會在上面加上一頂小人的帽子,貼在墻上,以為吉利。
2.春節貼福字: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在很多地方貼上福字。福字的正貼次序是:大門福、臥室福、堂屋福。在書寫福字的時候,要倒貼,因為倒貼福字,諧音為“到?!钡囊馑?。
3.年三十吃餃子:在北方傳統春節習俗中,年三十的餃子要包硬幣,寓意著新的一年全家吉祥。此外,有的餃子里會加上香菜和芹菜,說是吃了長年不會發孝和招災,會有好彩頭。
4.年三十的守歲:在除夕夜守歲的習俗中,人們會燃放燈籠、燃放炮竹、點燈守歲,一直到深夜。
5.年三十吃魚:在年夜飯的菜譜中,年年有余(魚)是必需品。魚圓的形狀和“余”相似,因此有些地區的人會吃魚圓來象征“年年有余”。
6.年三十吃糍粑夏餅:糍粑和夏餅都是糯米制成的食品,寓意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和滿滿。
7.年三十吃素:在春節期間,為了求個吉利,人們會吃素食或者吃水果,稱為“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