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哪些
除塵布新
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
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互贈賀卡
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xiàn)代賀年卡一樣。
飲屠蘇酒
據(jù)傳,屠蘇酒是由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浸制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每年臘月,孫思邈總是要分送給眾鄉(xiāng)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jīng)過歷代相傳, 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
給孩子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三十和初一要吃團圓飯
能回家的都要回家,不能回家的孩子,家人也會留出碗筷,很多地方女兒結(jié)婚不回娘家過年,現(xiàn)在獨生子女家庭也有了變化,很多是雙方父母圍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過年的。
早上非常忌諱催人起床
春節(jié)期間,睡覺睡到自然醒。因為,在古人看來,如果春節(jié)催別人起床,那么就會表示:他一年都要別人催著才能做事!當然,如果別人在睡覺,你是不能過去拜年的,因為這會讓對方一年都在病床上。
不許坐家中最高貴的座位
我們這里講究過年祖宗要回家過年,最尊貴的座位留給他們,三十和初一要留著,很多家庭還會擺上貢品,專門讓祖宗享用,當然這種情況,家人都會避開那些座位了。
忌諱倒污水垃圾掃地等
這一點,重點是指大年初一不能做。在古人看來,污水、垃圾等,都可能蘊含家里的財氣,所以如果掃地或倒掉這些垃圾,就可能把家里財氣倒掉!當然,五天不做這些事不可能,所以盡量大年初一別做。
冰箱米缸為空不吉
我們在過年的整個期間,冰箱和米缸不可空空如也,需要隨時補滿,因為這兩樣物品與我們的衣食緊密相關,補滿這兩樣則象征家中來年必能衣食無憂,錢財滿滿。另外家中如果有壞掉的鍋碗瓢盆,建議可以一并換新,否則會影響到來年的財運,而且也容易破財。
床不能亂動
臥室的床是我們平時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我們藏氣納財?shù)奈恢盟凇H绻麛[放的不好或著隨意的移動,輕則會使我們睡不安穩(wěn),諸事不順,重的話還會影響到夫妻的感情以及家人的健康。尤其是孕婦的床,是萬萬不可動的。因為胎兒在肚子里也是有感覺的,如果察覺到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會很容易導致不安,從而發(fā)生胎動。
一、貼春聯(lián),貼門神
春聯(lián)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門神則有辟邪之用,這都是要在除夕貼好的,門上紅彤彤的春聯(lián),嶄新的門神,都向人們昭示著:過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視過年祭祖這一習俗。雖因各地習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但都表示著后輩兒孫節(jié)日之際不忘先人,對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里順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墳祭拜,還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每頓飯前先請先人們用過之后,一家人再開始用餐。
三、除夕守歲
一家人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除舊迎新之際,人們要許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也要總結(jié)一下過去一年的收獲。這個時候,是一家人樂享天倫之時,也是展望未來之際。所以,在外的人們,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趕到家,和家人一起團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歲時,屋外點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有的地方,把點燃旺火的舉動,稱為“發(fā)旺火”,意指旺火一點,新的一年興旺發(fā)達。
五、吃年夜飯
傳統(tǒng)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餃子、南方人的餛飩是必備的,取其形狀如同元寶,寓意來年財源滾滾?!棒~”諧音“余”,也是年飯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臘月二十三諸神上天向玉帝匯報完工作后,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間,所以家家戶戶在子夜過后,就開始迎接神靈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著方向,請神仙到自己家中,為家人降福。
春節(jié)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代的春節(jié),是指農(nóng)歷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的“立春”時節(jié),南北朝以后才將春節(jié)改在一年歲末,并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國初年,改農(nóng)歷為公歷[陽歷]后,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協(xié)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jié)”,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jié)叫過年.
春節(jié)是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jié)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春節(jié)代表的是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團圓平安、興旺發(fā)達等等的美好祝愿,人們都在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jié)、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壯大。
人們在春節(jié)這一天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表達和釋放情感時候、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和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