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長期以來,這句俗語體現著民眾對孝在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
摘要:“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長期以來,這句俗語體現著民眾對孝在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體會。孝在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究竟應該居于何種地位,有何意義呢?在當今這個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腦后,人們為了金錢利益和權欲而麻木不仁,而我們這一代應該將這種綿延了幾千年的精神文化傳承下去,推己及人,讓人人行孝之道。
關鍵詞:孔子 孝道 探思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精神根源。
一、行孝道,開展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孝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源,中華民族綿延的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兩千多年前的萬圣之師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對于所有人民的教化都應從孝道開始。“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意思是說,仁是眾德之根源,而孝又是眾德之根本。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強調天地間萬事萬物人是最寶貴的,而人的行為中沒有比行孝更重要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行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我們作為一個人,作為人之子女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一個人最起碼的精神品質,不孝之人罪大惡極,人人得而唾之,無論是天子將相還是布衣百姓,都要行孝道,孝無國界,無種族,無等級之分,人人得而行之。《詩經 &12539;蓼莪》中說“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吳天罔極”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育成人,在把我們送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那是用自己的青春來換取子女的成長成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無微不至的疼愛自己的子女,為了我們無怨無悔的付出,“欲報之德,吳天罔極”,為人之子女,我們必須懂得孝道,必須學會感恩,回報我們的父母。
二、我們該如何行孝
《大學》中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孝道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身的第一步,我們只有學會了如何行孝,才能齊家,只有擁有孝心才能治國,接而才能平定天下。其一,行孝于父母。首先要珍愛自己。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為人子女,我們沒有權利去糟蹋自己的身體,沒有權利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唯有珍惜生命,修養身心,建功立業,把有限的生命作出無限的貢獻,取得無限的成功,贏得生前身后名,讓我們的父母收獲慰藉和榮耀,這才是孝的最終歸宿。 其二、行孝于天下。《大學》中說:“愛人者,人必愛之;敬人者,人必敬之”。孔子也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愛者,不敢慢于人。一個人倘若真的愛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會愛天下人的父母。“故不親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反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話,他還能愛誰?何以平天下?我們唯有懷抱一顆博愛之心,去愛天下人,行孝道于天下,才能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我們要不獨人之親為親,博愛天下,然后用我們的博愛和孝道去感召身邊的所有人,讓每個人心中充滿愛和孝,讓我們的大學充滿愛和孝。一家仁,一國興仁,我們相信,一人行孝,滿國行孝,世界行孝。
三、“百善孝為先”思想給我們的反思和啟示
(一)端正心態,調整思想,重拾孝道。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孝文化已經在我們中國綿延了幾千年,它集天地之正氣和精華于一身,讓我們所有的生靈感到幸福快樂。當今社會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在金錢和權欲的種種誘惑下,人們利欲熏心,人們之間的關系逐漸金錢化利益化,人們的那顆心已經麻木,已經不懂得感恩和行孝。我們中國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都在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威脅,明天的老人可能擁有萬千財富,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卻是寂寞的,因為他們缺少了子女的愛。未來的世界是我們的,我們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二).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就是染料。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古時候,家長在孩子幼年就讓他們學習《孝經》,學會例行孝道,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學校,我們想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我們就染什么顏色。我們必須想到這些,因為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孝敬自己,所以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三)、倡導教育革新,將孝道貫穿于每一個學習階段。在封建社會中,《孝經》是每位讀書人所必讀的書,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必需的第一步。然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我們的讀書人有多少人知道《孝經》,有多少人看過《孝經》,又有多少人能夠背誦《孝經》。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我們不能遺忘,我們必須例行教育革新,將中華孝文化貫穿于每個學習階段,不但啟蒙學要學,而我們現在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科技知識,還要學中國孝文化。(四)呼吁社會踐行孝道,宣傳孝文化。如果我們眾人例行孝道,那么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都將會行孝道,那么我們的世界就真的和諧了。所以我們應該呼吁社會踐行孝道,宣傳孝文化知識,對那些不孝之人進行曝光、譴責和鞭撻,讓孝文化走進千萬尋常百姓家,讓全世界都流淌著孝的氣息,讓所有有生命的生靈都學會例行孝到,讓他們收獲慰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字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字典(第5版)
[3]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4]孔子.論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9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p副標題e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主導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負著一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攏著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本文著重從文化含義、分類、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異幾個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表明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繼續繁榮和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文化差異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肩負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攏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社會起源、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具有獨特文化風貌的總和,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古今中外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從前,我們誰也不會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完善、立身處世之道更先進的民族存在;現在,因為東方中國的出現,使我們覺醒了。”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等人在思想啟蒙運動中,也高舉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對宗教神權,反對封建王權。他們對中國崇尚理性的道德觀念甚為推崇,甚至著文主張歐洲各國政府必須以中國為范本。現代學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嘆》寫到:“中國就像是一個兩千多歲的老人,今天他還在和眾多年輕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徑賽場上。”
一、文化的含義
在中國,文化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文”的本義是指由各種顏色交錯而形成的紋理,后來引申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文德教化等。“化”的本義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后來引申為教行遷善等意義。“文”與“化”聯用最早見于《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如冬去春來、風雨雷電等。“人文”,指人際之間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人倫規范和風土民情等。這里的“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已經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漢以后,“文”與“化”才合成一個整詞,如西漢劉向的《說苑&12539;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文選&12539;補之詩》:“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總的來看,我國古代“文化”一詞的本初含義偏向于人類的精神領域,是一種人文文化,屬于狹義文化的范疇。我們現在常用的文化一詞,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形為動詞,含有耕種、居住、練習、注意等多重意義。英文寫作Culture,表示栽培、種植之意,并由此引申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由此可見,西方“文化”一詞比中文“文化”的含義寬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含義。
“文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廣義文化涵蓋眾多的領域,包括認識領域(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領域(道德、法律、信仰)、藝術領域(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領域(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們的技術)、社會領域(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幾乎與人類有關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關聯。因此,廣義文化又叫“大文化”。狹義文化是指人類在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包括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狹義文化專指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因此,狹義文化又稱“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類
一般情況下,文化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視角對文化的結構作出不同的分類。例如:從時間角度,分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等;從空間角度,分為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等;從不同的社會功用角度,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等;從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角度,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次等。其中精神文化,又稱“心態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蘊育升華出來的價值觀念、知識系統、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心態文化又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部分。社會心理是指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如人們的情緒、愿望和要求等等。社會意識形態則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由科學家、作家、學者對社會心理進行歸納、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態如著作和藝術品把它們固定下來,并跨時空傳播,留傳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畫等。
文化結構無論如何劃分,核心都是價值觀念的問題。無論是哲學宗教、科技教育,還是文學藝術、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都折射出某種價值觀念,反映出一個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最根本就在于價值觀念的差異。
三、文化的功用
人類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于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采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么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2)導向功用。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并傾向于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異
當今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關系密切。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環境發展過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產生了差異。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體現在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中,有著各自不同的規則和習慣。
(一)文化內涵不同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于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于天,無可禱也”。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象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輕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中國人向來以“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人生處世要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言談舉止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提出“和諧來自斗爭”,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并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系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往往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
(二)價值取向不同
1.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于社會整體。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
中國古代把并排者之爭叫做“競”,把對面者之爭叫做“爭”。后來人們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即比賽著奪取的意思。但在中國古代一般把“競”、“爭”當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讓”,缺少對公平競爭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學說強調的是“長幼尊卑”的等級程序,道家學說強調的是“無為、不爭、若水、爭雌”,儒道互補,再加上皇權的愚昧與殘酷,中國人的思想意識里比較缺少“競爭”的觀念。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體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視為集體的成就,集體感到光榮。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但是個人競爭意識、拼搏意識不強,存在著一種依賴性。
2.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杰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
3.從行為規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國人“重義”、“重情”。在西方社會由于強調以個人權利為基準,以追求私利為目標,因此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護個人的權利,也可以制裁人權的侵犯,因此,西方國家法治的發展是與人的權利價值觀有密切關系的。中國人由于受傳統的義利思想的影響,重義輕利,重情輕法。孔子在《論語》中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把義當成最高準則。儒家強調,不能驅義逐利。由于自古以來主要靠道義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維系社會,而不是靠法律約束,因此,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4.從社會關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中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的平等意識強調個人競爭之上的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貧寒出身為恥,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中國人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官本位”思想還大有市場,“家長制”、“一言堂”,封建主義的特權思想等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正常進行。
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身上烙下深深印記的民族文化基因,是記錄著中華民族風雨歷程的鮮活的心靈史,也是昭示著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方向的寶貴的啟示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也說過,如果允許他自由選擇時間和國度的話,他希望自己成為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他不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而且斷定“將來統一世界的絕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從上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比較,兩者有可借鑒、可融合的方面,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繁榮發展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學林出版社,2000年.
[2]《中國文化概論》,韋政通,岳麓書社,2003年.
[3]《中國文化史導讀》,錢穆,商務印書館,2001年.
[4]《中國文化史》,柳飴&65533;眨&655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中西文化比較》,徐行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中西方傳統文化比較》,王祥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