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論文
剪紙是源于我國普通勞動人民閑暇時間所創作的文化藝術作品,其緊扣日常生活,體現人民大眾的追求向往,折射普通大眾的精神需求。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淺析剪紙藝術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摘 要:剪紙是源于我國普通勞動人民閑暇時間所創作的文化藝術作品,其緊扣日常生活,體現人民大眾的追求向往,折射普通大眾的精神需求。剪紙不以具象為限制,追求夸張的形似手法,彰顯剪紙藝人內心所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文章從剪紙藝術所展現的創作理念、創作題材、表現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出發,分析探討了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剪紙 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 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累所形成的一種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反映我國民族特質和風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品質優良的民族文化[1]。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傳統民間藝術,深深地扎根于廣袤的土壤中,充分地表現了我國民間的信仰和生活習俗,鮮明地反映出我國民間廣大民眾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2]。因此剪紙藝術必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作品的創作理念、創作題材、表現形式及制作技法均蘊含和流露著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特征,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特色[3]。而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崛起,加之自身實用性市場性收藏性的限制,剪紙藝術經歷了從盛到衰的巨大轉變,不但許多傳統的手工剪紙藝人逐漸消失或離開了剪紙這門藝術,大多數老百姓對于剪紙這項存在1000多年之久的藝術也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層面。雖然近幾年剪紙藝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一定的保護,而且剪紙也已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4],但目前無論是從國家角度還是從民眾的角度出發,還沒有看到剪紙藝術所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喚起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記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擬從剪紙藝術的深層內涵出發,挖掘其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價值和理念,以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繼續發揚光大。
一、傳統剪紙創作理念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剪紙藝術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它起源于田間地頭,由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源遠流長數千年,其創作理念必然反映的是我們民族傳統的思想特質和文化模式。剪紙藝術有兩個很重要的功能,一是被應用于生活中的裝飾和造型,二是被應用于宗教儀式的祭祀品,針對于兩者的剪紙創作均反映了其相應的創作理念,而這些剪紙作品中也無不蘊含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傳統的民間剪紙通常包含以下創作理念:
(一)樸素的審美觀
從剪紙被創造的第一天起,就沒有包含任何政治和功利因素,只有在生活意識上的審美追求,目的是讓人們感受到美麗吉祥,反應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觀念,而且剪紙作品的造型比較簡單清新,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質樸。正是由于我國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才能孕育和創作出剪紙這一深受廣大公眾喜愛的藝術作品。
(二)傳統的吉慶觀
剪紙藝術從來都不是單獨的藝術存在,而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很強的實用和社會功能。中國剪紙藝術起源于比較落后的農耕環境中,人們普遍受到貧窮、天災、疾病的威脅,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們渴望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想用吉慶彌補生活的不如意,因此將這種情感寄托在了理想化的剪紙藝術作品中,所以大多數剪紙作品題材中都有吉祥喜慶的予以,用來表達人們對構建美好生活期盼,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社會面貌。
(三)陰陽觀和生生觀
“陰陽相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是我國的本原哲學。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陰陽關和生生觀存在于全民的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中。它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精神基礎,傳統剪紙藝術也同樣受到陰陽觀和生生觀的影響,剪紙藝人采取鏤空辦法在剪紙上剪出或刻出獨特的陽紋和陰紋脈絡,由此產生的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剪紙結構。因此剪紙看似是人們通過剪刀無意識的對紙張進行簡單的勾勒并創作出相應的作品,但卻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圖騰崇拜、宗教信仰和民俗觀
剪紙藝術最早起源于宗教儀式及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應用上,然后逐漸應用于裝飾和造型藝術[5]。在許多剪紙作品身上均能找到古代儀式與原始宗教信仰的線索,如用于作為祭祀祖先和神仙時所使用的供品的裝飾物,反映了但是人們對于宗教的敬畏與反思。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活動,其余各地民俗習慣密切相關,我國民間豐富而精彩的民俗事項為剪紙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和自由發揮的廣闊天地。因此剪紙作品中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傳統剪紙創作題材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剪紙的表現題材選取廣泛,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涉及到人類物質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現象景觀的方方面面,且這些表現題材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意,這些寓意又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統剪紙的創作題材通常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實際生活類
由于最初剪紙制作者多來自鄉間,其作品也多產生于田間地頭,因此這些剪紙作品的題材通常就取自農村的實際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些創作題材主要有以勞動場景為主要內容進行的創作,以家庭生活勞作為場景進行的創作,以飼養的家畜及常見植物為對象進行的創作。通過對這些場景或動植物的描繪,展現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表達了農民對勞作方式和勞動成果的喜愛,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風俗習慣類
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代表,剪紙作品中蘊含和保留了許多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這類剪紙藝術作品常被制作成具有特定含義的動物、植物形象,采用借物寓意諧音寓意的方式表達某種特定的風俗習慣。例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征男性,鳳象征女性,因此剪紙藝術中以龍鳳為構圖,組成龍鳳呈祥的圖案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魚在我國有年年有余,鯉魚跳龍門,豐收吉祥,前途光明的寓意,也常為剪紙作品所用。當要表達延年益壽,祝福長輩的時候,剪紙作品常常借助松柏、壽桃、仙鶴等圖案。諧音寓意通常是采用發音相近或者相同的動植物來表達吉祥祝福的意思。最有代表意義的是“連年有余”、“喜上眉梢”以及“早生貴子”等。因此傳統剪紙作品通過借物寓意諧音寓意等方式,讓我國傳統風俗習慣躍然于一層薄薄的剪紙之上。 (三)神話傳說類
中國古代民間流傳著無數神話故事,這些神話傳說以各種形式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剪紙作品就是其一。這類題材的剪紙作品往往是以某一神話故事或者民間傳說為基礎,加之自己的理解和二次加工穿著出來的藝術作品。在作者對故事中的人或事物表達感情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中事物的愛憎好惡。神話傳說的題材通常有 “白蛇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此外,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福字、窗花等;喪葬習俗中使用的熱帶魂蟠、祭奉亡者用的“紙扎”等也都是起源于神話傳說。
(四)風景名勝類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擁有眾多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古典建筑,這些都為剪紙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素材,剪紙作者將這些風景名勝略縮在剪紙作品中,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些作品可以使人們主觀快速的感受祖國秀美的山川,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
三、傳統剪紙表現形式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華夏民族在數千年的變遷中創造了豐富而絢麗的傳統文化,傳統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表現形式與情感內涵的完美結合,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達意”要遠重于“繪形”[6]。傳統剪紙的表現形式通常包括圖形、色彩和構圖三方面[7],下面就從這三種表現形式出發敘述傳統剪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傳統剪紙圖形表現形式
圖形是一種最直觀表達人們思想的變現形式,因此剪紙圖形也最能表達作品的內涵。傳統民間剪紙作品是剪紙藝人通過觀察日常事物再通過自己大腦二次加工創作而成,制作者通過圖形的虛與實,抽象與統一,塑造出具有一定特點和美感的剪紙造型。傳統剪紙在圖形有剪影、陰剪、陽剪、陰陽剪等四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的出現中國勞動人民的審美追求和價值品位密切相關,因此它也汲取了我國最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八卦觀念一直是剪紙造型的基礎,這是因為陰陽八卦觀念不僅體現在剪紙圖形構造上,它還體現在其內在傳統文化的內部形式上。可以說剪紙作品的圖形是以思想、觀念、意識、情趣、信仰等無形的傳統文化為依托;同時傳統文化理念通過具有具體造型的剪紙作品得到延伸和發展。
(二)傳統剪紙顏色表現形式
任何一種顏色通過人類的視覺神經傳入大腦后使人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應,顏色與人的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人對于顏色的運用,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是千百年來傳統文化在國人心中逐漸沉淀而成。中國傳統的“五色”就是中國古代五行陰陽哲學思想衍化的結果,具有深厚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基礎。根據卜辭中有五方即:東、西、南、北、中的觀念,形成西白虎,東青龍,南朱雀,北玄武,中為天子之黃。由此便能看出我國剪紙色彩的特殊性[8]。傳統剪紙中最常見的顏色多為紅色。因為紅色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沖擊力和視覺力的色彩。民間剪紙常內涵用紅色是象征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烘托節日歡快的喜慶氣氛。具體到傳統剪紙顏色的表現形式分為單色剪紙,多色剪紙,襯色刻紙,寫料刻紙。此外,我國傳統剪紙顏色表現形式比較單純統一、簡潔明快、簡中求繁、很少有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
(三)傳統剪紙構圖表現形式
剪紙的構圖就是組成一幅完整剪紙畫面所包含的點的形態、線的形態、面的形態的不同形式的組合。由于剪紙的基本語言就是點、線、面,加之受到剪紙材料的限制,造成剪紙作品不善于表現立體復雜的內容以及多層次物體的起伏和光影延伸。因此剪紙作品的構圖通常為平視構圖,將三維立體形象轉換為二維平面形象。通過對點線面三要素進行大膽的拼合,概括出簡練平實的線條、結構合理的構造、層次分明的畫面,這些即為剪紙構圖的表現形式。剪紙作者雖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進行剪紙構圖進行創造,但剪紙藝術有其自身形態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剪紙藝術的構圖也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呈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總體上呈現出均衡構圖、滿構圖、多維意象構圖等三種形式。這些構圖樣式都蘊藏著極為深刻的中國傳統藝術思想。
結語
傳統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作為中國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它身上的藝術內涵和藝術造型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強大獨特的魅力,其社會職能和社會感召力正是現代藝術設計要繼承和發揚的。因此,我們要研究和發揚剪紙文化,從中發掘和宣傳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讓人們了解剪紙這門民間藝術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它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才能使人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賦予其時代感和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讓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注釋
[1] 孫希武:《淺析剪紙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275~277頁,《藝術與設計(理論)》,(4)。
[2] 邵顧彥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光》,172~174頁,《改革與開放》,2010(2)。
[3] 陳星、張磊:《傳統剪紙元素在現代設計藝術領域中的應用研究》,71~72頁,《美與時代》,2009(1)。
[4] 夏霖、耿佳冰:《論當代設計對傳統剪紙藝術的發展》,112~113頁,《現代商貿工業》,(23)。
[5] 強小寧:《淺談剪紙藝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219~220頁,《作家雜志》,(1)。
[6] 魯華:《淺析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61~63頁,《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9(1)。
[7] 汪輝、肖瓊娜:《民間剪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37頁,《裝飾》,2006(2)。
[8] 熊輝:《剪紙表現形式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創新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論文p副標題e
淺析剪紙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累所形成的一種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剪紙 藝術與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僅在創作題材上,而且在創作理念、藝術表達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傳統文化的特征。
關鍵詞:剪紙藝術,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與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創作者不僅在她的作品內容上喜歡選用中國傳統題材,而且在作品的創作理念、藝術表達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 自然地流露出傳統文化的特征。這種流露是基于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剪紙中的感情表達方式源于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論中的“五行運化”理論也是順理成章的。
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達到統一。這種思想熔鑄了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這種藝術精神融入在剪紙藝術品中,就是剪紙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現抒發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論中強調了天與人的統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個體的人,大天地與小天地始終保持和諧統一。人體中感情的發生表達,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 規律,都是與天地相互統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質運化的規律。
人的感情是豐富多彩的。交流喜悅之事,傾訴悲憤之情,抒發哀怨之思等,都是人體自身經常需要的,但這些情感歷來都是受到倫理制約的,絕不是動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看藝術所具有的協調個體與社會關系的價值,高度重視并利用藝術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穩定社會秩序的獨特作用,用以加強其精神統治。所以,“天人合一”論,既是社會、 政治的需要,又是藝術擴展自身,把對周圍事物深刻的了解和體驗高度升華到意念,注入藝術自我情感,表現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領域里讓人與山水、自然界的動植物產生某種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讓人在欣賞自然時得到啟示,從而精神得到升華與凈化。這種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紙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尤為突出。
實際上,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論承認人的現實存在,同時也承認在進入精神絕對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標準的束縛,超越了倫理規范制約的意境中,民間剪紙藝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膽地宣泄到了他們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見過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宮瑤池等,把不存在的龍鳳、鬼神兌現為神奇可視的藝術形象。這一切都帶著明顯的心理體驗特征。在人與周圍環境的現實關系中,一旦擺脫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體會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間剪紙往往都是從當前利益得失的觀念中超脫出后,就創造出無數描述自由、美麗的“小天地”的藝術作品,并且是帶著個體的強烈的情況,使藝術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并且釋放出藝術的光輝。
缺乏感情的藝術不是真正的藝術,但所帶的感情應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強行加入的感情,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每位藝術承受者會欣賞、了解藝術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這七種情感可歸結為五大類:
喜,包括快樂、舒暢;怒,包括憤怒、威嚴、至尊至上;憂思,包括憂愁、思慮、遠見卓識、思想;悲,包括悲痛、傷心,沒落;驚恐,包括驚嚇、恐懼、害怕、畏縮。
這七種(五類)情感的表達在剪紙制作中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中華民族傳統的五行運化理論,從客觀上解釋了自然界和人體中生克制化的關系。在剪紙藝術的情感表達上也同樣適用。
五行運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上的物質分為五種,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分類是根據客觀上的物質、物體或生命體的所有屬性綜合起來分類的。
在情感上,以上五類情感也可分屬五行,如喜屬火,怒屬木,憂思屬土,悲屬金,驚恐屬水。下面分別加以闡釋:
喜:喜屬火。在五行運化理論中火的性質就是向外發散。
在圖形占有面積上,向外發散占有的最大空間是圓形。在數學中,當周長一定時,面積最大的是圓;在四邊形中,面積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們不自覺地常用圓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發散的線條造型來充分地表達喜悅之情,總造型是圓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紙作品表現出喜氣洋洋,應盡量使之發散,不加邊框。比如經典作品《老鼠娶親》,在創作時樣稿幾次改變,最終把花轎放在正中間,四周二十個老鼠,不論是放炮的、吹嗩吶的,還是送禮的、獻花的,都顯得喜氣洋洋。由于周邊不加限制,似乎炮響一直繼續,歡慶的氣氛在不斷擴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達。
怒:怒屬木,木性升發,其氣機向上。自然界中樹木向上長,有向陽、向上的趨向。五行理論中木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古人對怒有“怒發沖冠”的形容。如作品《鐘馗捉鬼》中的鐘馗,怒發沖冠、眉毛向上,其威嚴的神態將小鬼震嚇得匍匍倒地、瑟瑟發抖。剪紙《包公》也是用一種凜然的氣勢來剪成的,不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襯托出包公嫉惡如仇、為民除害的一身正氣。在具體剪的過程中,作品為表達怒的情緒常突出向上的尖銳的直線條。
憂思:憂與思屬土。土的屬性是集結收斂。同時,還具有土載四行為萬物之田,承載受納的性能。在人體中它主管氣機的“氣結”,即氣體扭纏混繞在一起。因此,在剪紙中,凡扭結在一起、纏繞在一起的線條或結構都是憂思的情感表達。愛情作品《相思鳥》就是用一圈鳥兒頭頂上集結的許多纏繞在一起的云彩來表達鳥兒的相思情。而《滄桑歲月》是用許多蔓藤纏繞在兩棵大松樹上,同時用線條繞出了“滄桑歲月”四個字,體現了對歲月的思考,隱喻作者的思緒延伸到很遠很遠。凡是線條向內、向中心結集的趨勢,均可以表現憂思的情感。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主人公就是半蹲半屈,全身各個關節呈曲狀,向中心集結。即使可以不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僅僅從他的姿態就能明白,他正在思索或正處于憂慮狀態。
悲:悲屬金。在人體的臟器里,肺屬金,中醫的基礎理論中闡述了肺的客觀屬性是主哭,主一身之氣。肺藏魄,即魄力、氣慨。金也有服從、順從、收斂之意。如果悲傷過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沒有了氣概。哭的太甚,也會軟弱無力,重則暈倒甚至休克。肺主的是一身之氣,悲情過度,一身之氣不足,就會正氣消耗、咳嗽上逆,氣短乏力,傷風自汗,彎腰駝背。所以中醫明確提出“悲則氣消”。
使正氣消耗的“悲”的情緒在剪紙的表現上是一派無力、蕭條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無力,風吹欲倒。如果彎腰駝背有礙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細腰、低頭、內視等。悲情的動物一般表現為低頭、皮毛不乍起而順之下滑,并瘦弱無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現為枝條軟弱,葉莖細小并下垂,隨風擺動。驚恐:驚與恐屬水。水向低處流,水具有滋潤、順下、閉藏的特性。
“驚恐”中的“驚”會造成逆亂。傳統剪紙《鐘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態各異的小鬼因為害怕鐘馗,跪趴在鐘馗的腳下,個個形態驚亂。若要表現剪紙中的小動物受驚,要把小動物所處的環境剪成逆亂的線條。如表現小鳥受驚,只要把小鳥周圍的樹枝剪成擺動的混亂狀態,美麗的小鳥兒就變成了受驚之鳥。
用剪紙表現不同的情感。除了有上述總體造型上的 規律外,在剪紙的具體制作上,各種情緒之間的剪法也有較明顯的區別。不同剪法剪出來的線條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是有區別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時,走剪的速度均勻、流暢、光滑、圓潤。即使需要跳躍,也如歡樂的小溪一樣柔順,向外 自然發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筆直向上,拐彎處硬而不流暢,剪出的線條橫來直去,干脆利索。
“憂思”的線條,由于是纏繞扭結在一民的,因此剪時最不流暢,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線條,其線條多細長、柔軟。
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達思慮的線條扭結,又有流暢、圓潤之感,所以表現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一般地說,表現憂愁的線條要細些;表現思考的線條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結盟的線條光滑粗大一些;含憤怒情緒的線條粗壯筆直向上;含悲哀情緒的線條則細弱垂下。
“驚”的情感是逆亂,剪此種情感的線條,一般為短小剛硬,互不連接。其中,雜亂、重復、折疊的線條出現頻多。一般不用連續對稱的圖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氣,軟弱無力。走剪時,剪速相對慢,從小向下,越剪線條越細,常常將極細的線條靠在一個參照物上。此線條雖柔弱,但并不中斷;雖無力,但不會隨風起動。因為“天人合一”論說明,“悲”的環境宜用無力之風、柔弱之水來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時線條相對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斷地有各種小彎曲,這些小彎曲無規律、不連續、不對稱。例如,表現人被嚇得兩腿發抖,兩腿就不能像跳霹靂舞那樣有節律、有力度。
值得提出的是,剪紙這門 藝術幾千年來主要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在幾千年的封建禮教束縛下,廣大的婦女被禁錮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天地里。舊時的婦女,命運大多數是不幸運的。婚姻靠媒妁之言,婚后伺候公婆,承擔著繁重的家務,沒有地位,任人擺布,挨打受罵是常事,她們潛藏著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在封建倫理和“三從四德”的重重約束下,又不得不屈服,艱難地苦度著歲月。這種悲痛的心情,感受在五行中屬金,金(悲)可以滋生水(驚恐),再滋生就是木(怒),就會起來反抗。反抗若無出路,金(悲)可以被火(喜)所相克,用喜慶、快樂的剪紙來克制、轉移悲的剪紙來克制、轉移悲的情緒,這也是她們排解不良情緒的一種手段。
正如她們自己所說:一拿起剪刀進入創作,仿佛進了仙境,心里美滋滋的,忘記了一切悲苦、煩悶。所以,她們剪出的喜慶剪紙占絕大多數,如《賣蓮》、《農家樂》等。而 現代城市女性自由、灑脫、心情愉快,屬火(喜),火生土(憂思),也就是火(喜)滋生、助長促進土(憂思),所以,城市女性創作的剪紙自然就多一些憂思的情感,其哲理性、思想性和憂國憂民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用“天人合一”論與“五行”學說來解讀人的情感,詮釋傳統剪紙作品中蘊含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表現形式具有一些實用性和指導性,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超出樸素直觀的范圍,畢竟它們產生于 哲學與自然 科學尚未分開的時代。因此,從剪紙的長遠 發展的角度上說,應站在現代最先進的認識水平上,從現代科學與哲學的最新成就中去尋找剪紙藝術與感情表達有聯系的東西,讓剪紙藝術在當代開出更鮮艷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