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民俗百科 > 傳統文化 >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感受作文1000字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感受作文1000字

          | 小龍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感受作文1000字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孝道,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孝道心得1000字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1000字篇一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于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后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于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后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后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后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后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1000字篇二

          親愛的同學們,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一首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她那動人的歌聲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廣西貴州麻嶺風景區,正運行在數十米高空的纜車突然墜落,36名乘客中有14名不幸遇難。而就在這悲劇發生時,一對年輕的父母,在纜車墜毀的瞬間,不約而同的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年輕的父母卻失去了生命。是什么救了這個孩子?是父母對孩子那偉大而無私的愛啊。

          父母的愛,是我們失意的避風港,時時接納我們,包容我們,鼓勵我們。

          父母的愛,是我們生命中的加油站,讓我們奮發向上,勇敢的接受任何挑戰。

          從小到大,是誰用甘甜的乳汁養育了我們?是誰在深夜輕壓我們蹬開的被角?是誰頂著寒風送我們去學校?又是誰在我們的遇到挫折的時候把我們擁入懷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生我們、養我們,他們用各種方式愛護我們,保護我們,造就我們。他們竭盡所能,不求任何回報,作為兒女,我們怎能不孝。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孟子的成長學習,不惜奔波、擇良而居,雖然辛苦,也無怨無悔。我們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他的祖國和人民。

          古往今來,親人間通過捐腎延續病人生命的故事屢見不鮮,但絕大部分是父親或母親捐腎給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間捐獻身體器官。在今天,一個名叫田世國的叔叔為了挽救68歲母親的生命,將他38歲健康又年輕的腎捐獻給了母親,他用自己“捐腎救母”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孝心之歌。聽了這個故事,我想我們都應該試著問一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父母長輩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做到嗎?

          是的,父母不曾要求我們回報什么,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些什么嗎?讓我們想一想,是否昨天還曾和父母頂嘴,想一想回家后是否端坐桌前,等待父母端上香噴噴的飯菜,想一想我們有誰能記住父母的生日?我們不該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嗎?

          盡一份孝心,也許是在父母生病時端上的一杯熱水,也許是用小手輕錘那日漸蒼老的脊背,也許是作業本上的優加紅星,也許是父母生日時的一句祝福。或許這些小小的孝心之舉,就可以讓父母感到一絲慰籍。我們能不能認真做好每件事,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讓父母少一些牽掛、少一些操勞,這都是表達孝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聲。

          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一起把它傳承。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著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傳統文化孝道心得1000字篇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里有一句“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小黃香。他九歲喪母,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長輩。

          夏季,他幫父親把床席扇涼,趕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床席睡暖,再讓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學習刻苦勤奮,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相傳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個九旬的母親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由于家庭貧困,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連夜將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像小黃香和郭巨這樣的孝子不計其數。我們對“孝”并不陌生,似乎從懂事起,我們就常聽長輩們教育道:“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可事實并非如此。

          上小學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幫父母洗腳。可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的“小皇帝”,家長也不愿讓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個字應付作業罷了。

          不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體現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特點。不停的找個種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老人們不圖兒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兒女們回家看看。

          前段時間電視上常播放這樣一個廣告:一位老母親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飯菜,滿心歡喜地等兒女回家吃飯。可她卻陸續接到家兒女的電話,都說有事,不能回家吃飯。老人放下電話,獨自一人坐在沙發上,直到深夜……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我不由得問:“這是怎么了?”

          現在,我們不需要孩子像小黃香一樣為父母溫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樣為母埋兒。那是不是說,我們可以把“孝”拋棄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現在這兩處。孩子聽從父母,少讓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現。

          為人父母更應該孝順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總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贍養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僅僅只是盡孝,更是給孩子做出榜樣。

          若連大人都不盡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齡,能溫席”也是無用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們都應該發揚和傳承下去,不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


          看了傳統文化孝道心得1000字還看:

          1.

          2.

          3.

          4.

          5.

          312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庐江县| 长垣县| 乳山市| 城口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天峻县| 龙游县| 蓝田县| 锦州市| 田东县| 临漳县| 龙泉市| 日照市| 天门市| 元谋县| 玛多县| 内丘县| 若羌县| 改则县| 聂拉木县| 共和县| 陕西省| 东光县| 涿鹿县| 砚山县| 儋州市| 武隆县| 兰考县| 苏尼特左旗| 平南县| 西华县| 高雄市| 巴中市| 霍林郭勒市| 平乡县| 阳朔县| 华亭县| 涪陵区| 会理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