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為一種發酵的咸味液體調味品,又名豉油、豉汁、淋油、抽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醬料、清醬,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醬油的功效與作用禁忌,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醬油的功效
預防尿結石的出現
醬油中含有一定量的乳酸和乙酸,這些有機酸含有堿性成分,可以幫助我們消耗體內過量的酸性物質,從而減少尿液的酸度,避免尿結石的發生。
延遲老化
衰老是沒有人愿意面對和接受的。吃醬油可以吸收天然抗氧化劑,幫助身體清除一些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比維生素C和維生素E更有效,從而延緩衰老。
增強食欲
眾所周知,醬油的主要功能是調味,在烹飪時,加入一些醬油可以使食材的顏色和味道發生變化,使食物更加美味,讓你的胃口更大。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適量食用醬油不僅能降低體內膽固醇含量,而且能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其作用主要來自抗氧化劑和醬油抗氧化成分,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1、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
醬油中含有異黃酣,這種物質可降低人體膽固醇和減少心血管疾病。黑醬油(老抽)進入人體后產生抗氧化作用,減輕自由基對血管造成的破壞,預防動脈硬化,減少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
2、預防乳腺癌
醬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多種營養素及異黃酮。惡性腫瘤的生長需要生成新血管輸送養分,異黃酮能防止新血管生成,從而具有抗癌作用。
3、治療燙傷燒傷、蜂蟲咬傷
輕微燙傷或蜂蟲蟄傷時,可用少許醬油涂抹在患處。
4、治療胃痛
取醬油30ml,茶葉9g ,水150ml,茶葉用水煮開,加醬油再煮,取汁分3次服用。
5、治療小兒遺尿
雞蛋10個,茶葉8g,放入醬油中煮10分鐘后,將蛋殼敲破,加3g鹽再煮10-15分鐘,然后取蛋蘸醬油服用。
6、治療皮膚瘙癢
醬油和醋各取等份,混合后涂擦瘙癢處。
俗稱豉油,現在市場上的醬油主要由釀造和配制兩種方潔制造而成。釀造醬油是用脫脂大豆、小麥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釀制而成的醬油;配制醬油是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制而成的液體調味品。釀造醬油又可分為老抽和生抽兩種:老抽較咸,顏色較深,用于提色;生抽顏色較淺,用于提鮮。
醬油色澤紅褐、鮮艷透明、香氣濃郁、滋味鮮咸,為調料中的上品。
在炒、煎、蒸、煮或涼拌配料時,加入適量的醬油,能使菜肴增味、生鮮、添香、潤色,并能補充養分。醬油還可制作罐頭、醬菜。
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醬油陪伴了我們很長的時間。
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周代天子的生活,可少不了醬油:《周禮·天官·膳夫》有載,天子的飲食分為飯、飲、膳、饈、珍、醬六大類。
到了漢代,古人發明了用大豆做的醬,賈思勰的農學專著《齊民要術》里,就記載了詳細的作醬法。唐代以后,雖然作醬的工藝不斷改良,但作為主要原料的大豆始終沒有被取代,釀造的根本方法也一直沿用下來。
在南宋,用黃豆、小麥發酵制醬,這一工藝經過漢唐數代人的發展,終于臻于完善,在《山家清供》一書中首次以“醬油”之名進入中華文明的記憶,而代表菜,則是用芝麻油和醬油炒春筍,頗有現在油燜筍的意思。
唐朝時,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帶去了醬油釀造方法。
隨后,醬油制作之法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孟加拉等國。而等到英國人殖民印度,又把醬油帶到了歐洲,發展成了歐美的辣醬油。
現在的醬油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
除食鹽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它“鮮味”主要來自:由蛋白質分解的氨基酸。
(1)不應食用生醬油。由于生醬油在生產、貯存、運輸、銷售等過程中,常因衛生條件不良而受污染,甚至混人病原微生物。據實驗,傷寒桿菌在醬油中能生存29天,痢疾桿菌能生存2天。如食用生醬油則容易誘發疾病,故不宜食生醬油。
(2)不應食用長白膜的醬油。夏日醬油表面容易長一層白膜,這是由于一種產膜性酵母菌污染了醬油后所致的醬油發霉現象,食用發霉的醬油對健康不利,甚至可導致疾病。故長白膜的醬油不宜食用,加醋高溫后才可食用。
(3)食用時不宜加熱時間過長。食用醬油時倒入鍋內過早使醬油長時間的蒸煮,將會使醬油中所含的氨基酸受到破壞,糖分焦化變酸,營養成分大為降低。故食用時不可加熱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