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網 > 百家姓 >

          姓氏第五的由來和歷史

          | 淑娟

          姓氏第五的由來和歷史

          第五姓是漢族復姓之一,為田齊王族之后。秦末天下紛爭,起先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其王族后裔們,爭先糾集人馬反秦復國;而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顧慮到這些復國失敗的舊王族勢力,便將他們紛紛遷出原籍,另外擇地安置。其中將田齊王族從第一到第八分為八支遷走,故而后人以第次為姓氏,第五氏就為這里的一支。如今,第五姓多分布于陜西涇陽、旬邑一帶,一些第五姓現多演化為第姓、五姓或伍姓。

          第五姓的歷史發展

          復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姚、媯、陳、胡、田,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斷發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閼父歸順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并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后33代孫)。后來,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于陳地,國都位于今天河南淮陽縣。媯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后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后代以胡公謚號為氏,產生了胡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

          陳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后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并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西漢時期,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將齊田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并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后,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漢書·第五倫傳》載:“后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地方門閥勢力,將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陜西咸陽一帶)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后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復姓的很少。

          中國復姓第五人口數量和分布

          中國復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陜西省咸陽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這兩個村子除了個別的雜姓外,基本都復姓第五。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著很多復姓第五。臺灣有7家復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洛村,主要居住在臺北市內湖區。

          中國復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陜西省旬邑縣太村鎮赤道社區魏洛村,全村有4000多人都姓“第五”。據村民介紹,第五姓為田齊王族之后。祖上傳說在漢朝就住在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漢明帝時期大司空:第五倫,唐朝唐肅宗時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時期不詳)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譜”。2007年1月13日,陜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馬宏杰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并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個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過,不過現在第五姓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分布在陜西涇陽和旬邑。

          今江蘇省的揚州市,天津市,陜西省的咸陽市涇陽縣、旬邑縣、彬縣、西安市高陵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靈武市,甘肅省的慶陽市寧縣、浙江省的舟山市定海縣,安徽省的滁州市,臺灣省的臺北市內湖區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總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寫成第伍)的在甘肅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計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寧縣、慶城縣和合水縣,蘭州市、嘉峪關市、白銀市也有分布。甘肅寧縣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勝鎮、良平鎮等地,據考證,其祖先是從陜西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遷徙而來。

          復姓第五的歷史名人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東漢大司空(即東漢宰相)。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五倫曾為東漢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為官清廉無私,盡忠守節,其后輩有五人在朝為官,與東漢相始終。

          第五頡:字子陵,第五倫少子;京兆長陵人(今陜西咸陽)。著名東漢大臣。先為郡功曹,州從事,公府辟舉高第,后為侍御史,南頓令,桂陽、南陽、廬江三郡太守,諫議大夫。漢順帝之為太子廢也,第五頡為太中大夫,與太仆來歷等共守闕固爭。漢順帝即位,第五頡擢為將作大匠,卒官。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人。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為扶風郡公,京兆尹,改戶部侍郎,判度支等,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年七十歲,贈太子少保、子峰。

          第五可范:唐昭宗的親信宦官,后來權臣朱溫迫使唐昭宗將第五可范賜死。

          第五均:宋朝人,官至宰相,生卒不詳。

          姓氏“第五”介紹

          在中華大地上,姓氏是獨特的文化符號,記錄著家族的歷史和傳承。而在這些姓氏中,有一個頗為特別的存在——姓氏“第五”。

          姓氏“第五”起源于古代的爵位制度。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楚國都有公族子弟被封為“第五”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姓氏“第五”的人逐漸繁衍壯大,分布在華夏大地各個角落。如今,姓氏“第五”主要集中在陜西、山西、河南和甘肅等地。

          姓氏“第五”在語言和文化上有著獨特的之處。在漢語中,“第五”的讀音與“弟”相同,因此人們常常將其戲稱為“弟兄”姓。這種獨特的語音現象在漢語中并不多見,進一步凸顯了姓氏“第五”的獨特性。此外,“第五”姓氏在古代歷史上也有著不少名人和文化遺跡,如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就是姓氏“第五”的后裔。

          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姓氏“第五”也屢見不鮮。例如,在經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五岳盟主就是姓氏“第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在電視劇《甄嬛傳》中,也有一位名叫“第五貴人”的角色,給觀眾留下了獨特的印象。

          而在現實生活中,姓氏“第五”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辦理一些公務事務時,人們需要填寫個人信息表格,其中就包括姓氏一欄。這時候,姓氏“第五”可以自由地填入表格中,與其他姓氏一同傳承著中華文明。此外,姓氏“第五”在命名方面也有著獨特之處,如一些企業或產品以“第五”為名,就是為了追求一種獨特性和吸引力。

          總之,姓氏“第五”是一種獨特而有趣的姓氏,它的存在不僅傳承著家族的歷史和記憶,還在語言、文化、文學和影視等方面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姓氏“第五”的應用也是廣泛而多樣的,它與其他姓氏一道,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瑰寶。通過對姓氏“第五”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

          556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坪县| 广灵县| 泰顺县| 深水埗区| 遵义市| 岑溪市| 奎屯市| 涡阳县| 千阳县| 阿尔山市| 洛南县| 昌图县| 四会市| 广汉市| 泾源县| 武清区| 霍城县| 布拖县| 绵竹市| 山东省| 盘山县| 丹凤县| 长岛县| 和龙市| 克山县| 呼图壁县| 电白县| 武义县| 锦屏县| 新民市| 华亭县| 文昌市| 定襄县| 丹江口市| 西吉县| 安泽县| 集安市| 池州市| 嵊州市| 郑州市| 随州市|